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山村的出路在哪里?

甘肃日报 2013-06-15 21:40 大字

本报记者 白德斌

没有肥沃的土地,没有便利的交通,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技能……

生活在礼县固城乡西山村的村民们,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想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出路到底在哪里?

西山村属于典型的高寒阴湿山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尽管一直在努力,但始终无法摆脱贫困。

“不是我们不想办法,确实是没有什么好办法。”村主任刘明生说。

现在,全村有102户467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就有87户378人。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620元。

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吗?还是没有找对出路?

卜保同已经50多岁了,还住在上世纪70年代盖的土房子里,每天为了生计而奔波。卜保同的儿子是全村唯一的大学生,为了供儿子上学,他不得不外出打工。

“出去打工虽然辛苦,但是还能挣点钱。” 在卜保同看来,西山村的人们除了打工,已经别无他法。

然而,缺少技能的村民,只能靠出卖力气,挣得自然不多。

村民贾小红正值年轻力壮,但却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贾小红想过在地里种一些中药材、蔬菜,但是村里人都告诉他——种不了。因为,过去没人种过。

最终,贾小红也没敢尝试。

王惜存从部队复员回来,思想活跃,是个明白人。他认为,村里有山、有水、有草原,应该养牛养羊,地里都种上草,不要再种小麦。

没想到,王惜存的想法不仅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自己也没有行动起来。“因为,到村里的交通很不便,而且信息闭塞,万一投了很大的成本,结果卖不掉或者价钱不好,就亏了。” 王惜存说。

5月23日,当记者在村里采访后发现,其实西山村并不是一无所有。

村里有草原,而且有17500亩。有水,而且年降水量680毫米。

但村民们的观念陈旧,不敢也不愿尝试改变。

“去年,县上给村里派来了农业专家,专家认为我们完全可以依托草原发展养殖业,同时也适合种中药材、核桃、花椒。但问题一个是没有钱投入、一个是大家都不敢干。”刘明生说。

不难发现,对于西山村这样处于高寒阴湿地区的贫困村来说,开拓思路,摈弃落后观念,是脱贫的关键环节;立足实际,找对发展路径,是实现致富梦想的重要一步;加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是全面小康的必备条件。

“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正在努力改变,相信只要我们找对了出路,踏踏实实干下去,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刘明生说。

新闻推荐

礼县“户户知”工程防洪减灾见实效

礼县“户户知”工程防洪减灾见实效礼县“户户知”工程防洪减灾见实效本报礼县讯(通讯员韩文彦)连日来,礼县境内连降暴雨,县上通过“户户知”工程实时监测并提前通报雨情,通过短信、电话、预警广播等方...

礼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