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两当 树枝巧变“金棒棒”

甘肃日报 2012-11-28 00:16 大字

本报记者 周者军 通讯员 颉成荫

“这些枝枝杈杈,原先除了生火就没多大用场了,堆放到院子里还占地方。现在好了,机器一响,枝条打成细末,成了我们发家致富的宝贝!”说这话的是两当县张家乡张家村村民伏玉成。

11月7日,记者来到张家村时,伏玉成正忙着粉碎树枝,他一边将拣来的树枝投入到加工机器中,一边乐呵呵地介绍情况。

伏玉成告诉记者,不论是杨木条、柳木条,还是枣木条,粉碎成木屑,再将木屑做成菌棒,枝桠柴就变身成为“金棒棒”。一个菌棒能生长六七两湿木耳,在菌棒上长出的木耳晾干后一斤能卖到40多元,去年,他家靠木耳、香菇收入了将近两万元。在两当县,像他家一样,许多村民将以往废弃的树枝桠加以利用,积极发展菌类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据两当县农牧局技术人员介绍,近年来,该县依托独特的气候资源,大力发展香菇、木耳、灵芝等菌类产业,县级财政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菌类产业发展。随着菌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制作菌袋的木屑需求量也日益增大,通过参观学习,村民们掌握了树枝桠加工木屑的技术,购买了设备,巧用自家林权地的枝桠柴加工成菌棒。有了菌棒,就像庄稼有了肥沃的土壤,在菌棒里点上香菇、木耳等菌种,两三个月就长成能上市销售的香菇、木耳。

新闻推荐

两当掀起学习十八大精神热潮

本报记者周者军通讯员马晶连日来,两当县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大家表示,要把十八大精神与红色革命精神融合在一起,把两当建成山水园林示范城市、...

两当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当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