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香 日子“火”

陇南日报 2019-03-22 01:02 大字

本报记者王芳张霞

拿起菌棒,用利器在上面凿出小洞,拌袋、扎口、点菌种……香菇种植中,关键的点菌工序,在手脚麻利的段小英手中,一气呵成。

“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到劳务费,挺好的。”康县迷坝乡马莲村村民段小英乐呵呵地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以前家里的收入主要靠我丈夫在工地打工,一年下来,收入的钱除了给老人看病吃药也就刚够温饱。”段小英告诉记者,她也想出去多挣点钱,但家庭的原因,把她牢牢地“绑”住了。

迷坝乡位于甘陕两省三县交汇处,属于康县深度贫困乡镇,几年前,这里的农民还是以种植小麦、玉米和外出务工为主,收入水平在贫困线边缘徘徊。

为更好地解决像段小英一样的贫困户的增收问题,去年,迷坝乡牢牢把握“三变”“三链”等政策机遇,瞄准香菇产业,变零散生产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建设食用菌产业孵化园,吸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共同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实现种植收益43万元,初步形成了“党建+”产业扶贫模式。

“看着村里的合作社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也很心动,所以和丈夫商量,打算今年好好打工攒点钱,自己也建几个大棚,加入到村里的合作社。”段小英说。

“去年我们合作社分得了8.5万元的分红,目前香菇的行情还算不错,我们又增加了3个大棚。”同兴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淑英说,“只要踏踏实实干,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迷坝乡按照党建引领、合作经营、群众主体、做强产业、决胜小康的工作思路,围绕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三链”建设总目标,探索推行“党支部+公司(产业孵化园)+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脱贫带富机制,推动实施“产业富村”工程,助力脱贫攻坚。

迷坝乡党委副书记李强介绍说,这样的带富机制,有效弥补了村党支部不便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短板,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改变了农村党支部长期以来习惯于单打独斗、缺乏组织协调、干事无规划、部分村干部和产业发展大户带富意识和带富能力不强的状况,形成了规模化、抱团式发展产业和增收致富的新局面,提高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今年全乡将在原有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发展规模,由原来的3家专业合作社增加到8个,生产规模增加到50万袋,为当地提供劳动岗位200余个。”李强说。

新闻推荐

首届“甘肃最美护林员”出炉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记者从省林草局获悉,由省林草局开展的首届“甘肃最美护林员”网络评选活动结果日前...

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