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决战奔小康】康县:乡村振兴正当时

陇南日报 2018-11-10 01:38 大字

近年来,康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积极打造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目前,全县已建成生态文明新农村317个,获得“中国最美乡村”殊荣。

上图:康县阳坝镇龙潭村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中图:游人在康县岸门口镇严家坝村的千年银杏树下观景拍照。

下图:金秋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环境怡人,景色秀美。本报通讯员马步虎摄

本报通讯员冯丽蓉

秋冬交替之际,康县境内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周末闲暇,带着一家老小赏红叶、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在康县,有很多这样的好去处。近年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康县结合自身实际,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此,人们眼中的康县大地变了模样。

生态宜居乡村美起来

清晨,伴随着清脆的鸟叫声,康县岸门口镇苏家河村保洁员杨森林就拿上扫把和铁铲出门了。“看着原本脏乱差的村子,在自己的努力下焕然一新,这种成就感是什么也换不来的。”杨森林对笔者说。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康县不只是让村庄环境变美了,近年来还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积极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新农合、新农保等惠民政策,还实现了雨污分流、光纤入户,垃圾专人负责清运,村级医务室、便民超市等多项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也投入使用……如今,农村生活真是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宜居。

截至目前,康县350个村已建成和建设提升的美丽乡村317个,占全县总村数的91%,农村4.71万户中有4.34万户全面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了农村群众安居乐业。

产业兴旺腰包鼓起来

从空中俯瞰,康县无疑是“绿色”的。如何让广大农民共享这“绿色红利”?多年追寻,康县找到了答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发展乡村旅游、布局特色产业,让农村宜居又宜业。

长坝镇花桥村就已经尝到了甜头。花桥村立足村情,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联动”的“花桥模式”。

花桥村“菩提山庄”农家乐老板许得花告诉笔者,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后,她贷款开了这家农家乐,开业至今赚了20多万元。同样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杨明霞说,2015年,康县实施“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工程,她抓住了这次机遇,把自家的农房改建成农家客栈,目前效益很好。

不只是花桥村,还有“田园何家庄”“生态大水沟”“归缘庄科”“红色朱家沟”……康县推出了一大批特色美丽乡村开门迎客,推动全域乡村旅游进入快车道,催生了农家乐、农家客栈、民宿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康县满福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茶叶、天麻合作社。总经理李满福告诉笔者,合作社每年要拿出一定资金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我们的天麻合作社社员年收入最少1万元左右,最多的有30多万元,我们帮扶的300多户贫困户,去年已有200多户脱贫。”李满福说。

乡风文明村民乐起来

“讲文明、树新风,旧习俗、要远离……”在阳坝镇龙潭村文化广场,村民冯玉建被宣传栏里的“三字经”吸引,凑前去读了起来。“又好记,又顺口,多读几遍都能背下来了。”冯玉建笑着说。据了解,短短400字的《村规民约“三字经”》涉及村风民俗、道德精神、卫生创建等多个方面,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白杨乡竹园村村民的墙变成了靓丽精美的“文化墙”。“农民画”画的是“家庭和睦人增寿,老少健康合家欢”,“笑脸墙”展示的是“种田不交税,上学免学费,看病有农合,物资真实惠”的幸福生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几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使康县317个村的村容村貌变化巨大,农民不仅从建设中提升了生活质量,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升,传统乡风在吐故纳新中向现代文明乡风悄然转变。

新闻推荐

陇南市3社区入选2018年度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本报讯(记者张美乐)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社区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根据《甘肃省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省减...

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