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老师的别样情怀 ——记广安支教老师杨勇
■三郎泽亮
“藏文课因为缺乏老师,可以合班教学;武术等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应该继续巩固……”9月6日,马尔康县沙尔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老师们围坐一堂,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见,为的就是进一步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教导处副主任杨勇这样建议。
今年48岁的杨勇是广安市武胜县人,说到杨勇,有人说“这个人不负责任,放下家里人不管”,也有人说“这个人是好样的,能吃苦、肯卖力”。杨勇说:“在马尔康县当老师,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更好地发挥我教书育人的作用。”
从教27年了,杨勇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来藏乡、来到马尔康教学。2011年,一次“援藏”的机遇让杨勇对马尔康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同时他在支教中也发现孩子们知识面狭窄,自觉性差,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都需要改变,同时也缺少对教师的督导,教学方法需要更新,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12月31日,当其余几位“援藏”干部离开马尔康时,杨勇选择了留在这里,向县教育局递交了调入申请。正如他所说:“我不能改变全部,但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塑造局部。”
2012年3月,杨勇被分配到马尔康县沙尔宗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离县城80来公里,是该县最偏远的学校之一。近年来,随着民生项目的不断推进,学校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和内地相比,也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学校条件不错,但是要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教学和管理,还有待提升。”杨老师做了个比较,内地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各种原料、仪器一应俱全;学校各项制度也是明文规定、严格遵守。
结合教学经历,2012年进校之初,杨勇便担任九年级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他结合自己“援藏”期间的感悟,平时上课更加注重重点知识的讲解、练习和积累,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课余和学生谈心交心、交流学习心得,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增浓。当年,该校学生中考取得了历届最好的成绩:1人考上汶川中学、5人考上马尔康中学。
2013年,杨勇被任命为学校教导处副主任。此时,杨勇大胆提出:以“抓铁有痕”的决心,进一步强化学校纪律建设,以制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促进教育规范。在教学中,围绕“兴趣点”这一突破口,抓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工作面,教师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需强化和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以课外兴趣活动小组为抓手,拓宽和延伸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一年多的时间里,杨勇率先实践、亲力亲为,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得到很大进步。
校长张友刚说:“杨勇以制度管人这种管理办法,为学校创新人事管理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比着刻刻做事\’这种管理办法,也让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年轻教师张月琴从“村官”考到教师岗位不到两年,对于班主任工作不熟悉,缺少教育实践。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她总是喜欢到杨勇老师那里“取经”。“班上的学生特别调皮,杨老师就指导我,选两名‘小老师\’,自己建立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如今,我的工作轻松了、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张月琴如是说。
陈庆老师从事语文教学已经几年了,可是不管怎么认真、怎么努力,始终不能攻破学生“习作差”这一瓶颈。杨勇便告诉她:一是抓好基本课程的学习,梳理学习重点,从课文的字词、段、篇等几个层面,剖析写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然后加以借鉴;二是在习作课前做好“热身”,回顾、筛选出相关素材,并加强与学生交流、启迪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陈庆老师班级的学生习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现在,陈老师一有空闲时间,就常去听杨勇老师讲课。
不仅是规范教师行为、提升业务能力,杨勇始终认为,要抓好学生的学习,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学习环境。为此,杨勇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学生家里做家访。老人泽尔江今年已经65岁了,说起杨勇老师,老人家赞不绝口:“广安老师好啊!”老人家讲到,杨老师每个月都会来家里问问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还结合自己的经历,鼓励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加强监督、加强对学习目的的引导,让孩子有个好的家庭环境。
离开家乡2年多来,杨勇想孩子、想妻子,但是更想着这里的孩子,他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他创新完成了《马尔康县沙尔宗九年一贯制学校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住校生家校联系卡》、《年度基础知识总结》,还在其所教班级建立了武术兴趣小组。2012年,因突出的工作业绩,杨勇获得“马尔康县优秀教师”、“马尔康县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吴泽刚在看望慰问财税金融公安系统干部职工时强调适应新常态 树立新理念 增添新举措 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本报讯(记者蔡华)在元旦佳节来临之际,2014年12月31日,州委副书记、州长吴泽刚率队深入阿坝州财税、金融、公安系统相关单位,看望慰问一线干部职工,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和亲切问候,对他们取得的成绩...
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