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陇南“美颜”升级记 陇南市全面推进拆危治乱集中行动,人居环境再升级,迈向全域美

陇南日报 2019-10-08 01:01 大字

(上接第一版)

这一轮治理更强调“全域化”,危房拆除之后,陇南根据拆除危房后原地基的立地特点,按照宜建则建、宜绿植绿、宜耕还耕的原则,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景观,适宜复垦的,则实施土地平整复垦。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引领下,让陇南拆危治乱更有抓手,更加看得见摸得着——

“这里以前是两座废旧烟楼,拆了以后,我就在这里种了一片蔬菜,长得还不错!”看着昔日废弃的打麦场变身为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复垦后的土地成为一片片整齐碧绿的小菜园,徽县银杏树镇关坡村村民周治宏打心眼里高兴。

关坡村在开展拆危治乱集中攻坚行动中,对村社里的危房坚决拆除,对村社道路、广场等公共区域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并从“眼前”延伸到“身后”,不仅把望得见的地方整治得洁美,还把沟渠边、垃圾房、厕所、圈舍等卫生死角整理彻底。

“拆危与增绿”“拆危与修缮”“一拆三改两化”“五个率先”“拆、清、治、改、转”“先易后难”……

一个个适合各自县区、镇、村的做法,在拆危治乱的实际工作中,被总结出来。

一些村因势而谋——康县望关镇花桥村,结合全域绿美净活动,将“美丽康县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的道德观种在了群众的心中。

一些村应势而动——徽县大河店镇三泉村多项措施并举,不仅提品质而且增创收,使田园风光真诱人,使增收创效路子宽;

一些村顺势而为——武都区琵琶镇张坝村在保护修缮中留住乡愁,在活化利用中振兴乡村,从一片废墟到成为居民休闲打卡首选地。

一场“美丽革命”,让陇南村村有景,绽放不同精彩。

(三)应保尽保“乡愁”成景

陇南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将人居环境整治和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走进武都区裕河镇赵钱坝村七古崖,传统民居土墙青瓦若隐若现,袅袅炊烟和山中云雾融为一体,兼具陇蜀风格的四合院、三合院、“尺子拐”民居错落有致。

七古崖自清朝开村以来,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现在这里17户人的房,最早的一百来年,最新的也有十多年了。”赵钱坝村副主任罗吉金说,在这次拆危治乱集中行动中,赵钱坝村群众拆除乱搭乱建、废弃圈舍和残垣断壁,就地取材维修加固老房子,既保持原来风格,又从整体面貌上了一个大台阶。

陇南历史文化厚重,保留有很多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在近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陇南各级党政组织十分重视并优先考虑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成功打造了武都张坝、康县朱家大院等一大批富于文化底蕴的乡村旅游新景点,既留住了乡愁,又集聚了人气,为美丽陇南增添了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拆危治乱集中行动着眼长远,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仔细甄别研判,科学合理规划,用心呵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赓续乡村文脉,留住乡愁之“根”,将人居环境整治和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修复结合起来,着力推进古村落“活化”和“美化”,让乡愁落地成景。

保护传承,陇南人已自觉将这一理念融入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实践。

尘封多年的犁头、风车、木桶、铁炉、石碾等老农具被翻出来派上了用场,尹家大院、尹家绣楼重新人来人往,三声不绝于耳,闲置在家的磨盘、火炉和风靡乡间的油茶,通过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商一双巧手,老食材被烹饪出新味道……

刚刚结束不久的首届“诗画稻坪·秀美嘉陵”饮食文化旅游节,让徽县嘉陵镇稻坪人的腰包鼓了又鼓。自全市拆危治乱工作开展后,如今的稻坪村农家院落整洁秀美,乡亲生活富足,而这曾经大家只要一说起来就会撇嘴的地方,不仅“颜值”耐看,而且“气质”更佳。

不仅如此,陇南还把用好特色文化资源,文化惠民、传统文化传承、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人才培育等融入拆危治乱中,让“无形的”文化和文明有形化,提升了乡村内涵,并反哺助推了乡村建设和村庄发展。

乡村蜕变之势汇聚成一股潮流,串点成线,席卷着更多的陇南农村,构成了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美丽幽静的乡村落群,让陇南的“美”,从环境开始,在富足中提升,在乡风中沉淀。

(四)变旧成景变废为宝

陇南依村就势,就地取材,坚持不砍树、不毁草,变废为宝,在“建”上出实招,在“修”上求宜居。

这里是一个村,这里也是陇南。

一进入村庄整洁干净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映入眼帘,用旧篱笆围起的菜园子,用旧砖瓦,废轮胎、废木材、河边的石头做成的创意造型随处可见,在旧房子上重新粉刷的脱贫致富标语以及文化墙等等,无不展现着陇南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拆危治乱中的“绿色”理念。

“咱们在这砌两排砖,把学校废弃不用的水泥旗台放上面,不就成了一个椅子了吗,村里的娃娃还可以坐在上面耍。”68岁的礼县罗坝镇姜坪村村民杨克强和村里几个“土匠人”围在一起,为村上新修广场的景观设计出谋划策。

“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拆除下来的废旧材料进行景观打造。”姜坪村村主任杨耀伟说。

在拆危治乱集中行动中,陇南坚持拆除一处、综合治理一处,突出村庄原生态风貌保护,依村就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坚持不砍树、不毁草,充分利用废旧的瓦片、石头、柳条、竹片等材料精细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景观、小广场,变旧为景,变废为宝。

在两当县西坡镇三坪村,建起了机制木炭生产厂,不仅村里拆除的所有废旧木材被作为原料,修剪的树枝和废弃的菌棒也都被作为原料进行收购,覆盖全镇。

在成县二郎乡,在公路沿岸和被拆除的一些地方,都种上了油菜、油葵及中药材苦荞、黄芩等蜜源植物,不仅具有观赏性和经济价值,还能为蜜蜂的“甜蜜事业”提供原料。

在康县岸门口镇庄科村,烧火的木材被摆成了自行车造型,成为欢迎游客的“门迎”,废旧木材被做成秋千架、攀登梯、跷跷板等各种娱乐设施,成为最受欢迎的“玩伴”,用草绳竹子绑成的各种动物造型,成了最美的背景……

废旧与美丽之间,在陇南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陇南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科学规划,保护村庄肌理,落实“原貌”整治,让陇南的美丽乡村“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

(五)驰而不息同心合意

拆危治乱背后体现的是陇南各级党组织有令必行的执行力、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体现出的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善作善为的担当精神。

“拆危治乱不像给群众发钱发物一样受欢迎,这是一项考验人的工作!”市委书记孙雪涛没有避难就易,全市党员干部迎难而上。

徽县榆树乡剡坝村,在年初时,只有三轮车、小轿车能勉强进村,村里到处都是圈舍、厕所,“脏乱差”是真实写照。

“拆危治乱对剡坝来说,是不能错失的机会!”剡坝村村支书杨彦荣从知道这项活动时,就铆足了劲要好好干一番,任务下达后的第二天凌晨5点多,他打通榆树乡党委书记耿杰的电话表态,“先从自家亲戚开始,党员要带头”……

陇南通过坚持党建引领、思想发动、干群合推,所有党员干部按照善始善终、善作善为、善“弹钢琴”的“三善”要求,用脑用心去干,全市共组建党员突击队4500多支,带动55万多群众参与,投入机械设备3万多台次,形成了组织引领、党群联动、合力攻坚的生动局面。

越是急难险重的任务,越能考察检验干部的担当精神,越能培养锻炼干部的能力水平。

陇南各级干部没有观望迟疑,没有推脱敷衍,没有“等靠要”,始终奔赴在最前沿,不分晴雨天,不分节假日,既当指挥官,又当战斗员,既抓“拆”的工作,又做“治”的文章,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各显其能,大显身手。

“我们村上的党员全都义务带头干活,有时候甚至凌晨4点跟着干部给村上准备编篱笆的材料。”杨彦荣说,如今的剡坝村条条大路通罗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组织发动群众,团结带领群众!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陇南各种力量闻鸡起舞,应时而动,顺势而为。

成县陈院镇武家山村村民陈国政已经73岁了,现在他一开门,便能看到一大片波斯菊、百日草迎风摇曳,其间蝴蝶翩翩起舞,鸟叫虫鸣。“4月20日,镇上书记、镇长亲自带头,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开始了这块土地的‘治乱’工作,这一干就是20多天,光柴草就清理了好几天。”陈国政说,看到镇村干部不怕脏、不怕累连轴干,自己心里暖烘烘的。

陈国政也加入其中,主动为干部提供工具,还重新粉刷了自家的院墙,专门把自家的木柴一根根码放整齐。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礼县罗坝镇董家村属深度贫困村,群众沿河而居,生活习惯极为落后。面对现状,董家村坚持“拆、治”结合,采取联户组建义务工程队的方法,由义务工程队带领公益性岗位人员、低保户展开地毯式拆除和清理。不仅如此,董家村还同时发挥公益性岗位人员作用,建立拆危治乱和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确保村庄环境卫生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

拆危治乱敢为先,党群携手肩并肩,美丽陇南战正酣,志同道合梦相连。我们相信,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

新闻推荐

情系群众暖人心 记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闫君琪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陈多近年来,徽县信访形势逐年好转,信访秩序井然。这是因为信访局来了一位甘做信访群众“娘家人”的好...

徽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徽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