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风壮节谁堪匹 千载人称大丈夫 元代巩昌汪氏集团的“劲敌”曹友闻本报记者 王长华
在汪世显集团跟随蒙古大军南征的过程中,曾经遇到了南宋军民的殊死抵抗,其中,曹友闻所部和蒙古军队的作战,可谓极其激烈。而汪世显和曹友闻两位将领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其个人关系经历了从“先友”到“后敌”的大转折,以及他们此后各自的命运归宿,则令人唏嘘不已。
《宋史?列传》卷二百零八《曹友闻传》中写道:“秦巩人汪世显素服友闻威望,尝以名马遗友闻,还师过战地,叹曰:“蜀将军真男儿汉也。””
这是和曹友闻战殁后,对手汪世显对他的高度评价和赞赏!而在战前,他们曾经惺惺相惜,汪世显“尝以名马遗友闻”,这说明二人的个人关系相当不错。但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二人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属不同的营垒,只能以死相搏,一决胜负!个人命运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的身不由己,足令人可惜可叹!
曹友闻,字允叔,同庆(同庆府,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升成州置,治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栗亭(栗亭,古县名,得名于栗亭河。北魏正始三年置栗亭县,隶属广业郡,治在今甘肃省徽县伏家镇)人,北宋开国大将曹彬的十二世孙。少年时就有宏大的志向,曾经与二弟曹友谅不远千里寻师访友。在宝庆二年(1226年,南宋皇帝宋理宗的年号)考中武进士,被授予绵竹(今四川绵竹县)县尉一职。不久,又改辟天水军(嘉定元年,即1208年,为了适应与金人作战的需要,南宋在原天水县地置天水军,相当于州、郡一级建置,辖天水、长道二县。明初,天水军废入秦州,故治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七十里)教授,即职掌训导考核学生的官职。
夜入军城纠民厉战
曹友闻在赴任的同时,成吉思汗正在带兵围攻西夏国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当时虽说中兴府还没有被攻破,但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西夏已无法摆脱亡国的命运,成吉思汗随即派出一支军队进入了南宋辖境,一举拿下阶州(今甘肃武都东),并包围了天水军(今属甘肃),这就是“丁亥之变”。
“丁亥之变”发生在南宋宝庆三年。
这年(1227年)二月,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过程中,派人送了两块金牌到南宋四川制置司(两宋以宣抚使和制置使管理全国主要行政大区,如四川、陕西等。宣抚使是文官,制置使一般是武官),胁迫南宋臣服蒙古。为了炫耀武力,他还派了一支骑兵进入宋境,先攻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随即进围西和州(今甘肃西和)。当时的四川制置使名叫郑损,当敌骑来犯时,他不思抵抗,而是继承南宋传统,奉行逃跑主义,竟然将四川外围的要塞轻易放弃,使武休(今陕西凤县东南)、七方(今甘肃徽县与陕西略阳之间)和仙人(今陕西略阳北)三关落入蒙军之手。幸好,当时蒙古军队只是试探性进攻,目的只是大肆掠夺财物,没有趁机攻城略地,加上不久成吉思汗病故,这支蒙古军队便撤出宋境。
这时曹友闻还没到任,天水军是否丢失都跟他没有半点关系,何况他还是个文官,他完全可以原地返回。但曹友闻临危不惧,乘着夜色,毅然单枪匹马闯入了天水军城,与守臣张维一起组织兵民布防,竭力守城。
不久,蒙古军队退兵而去,制置使特意制作了一面大旗,上书“满身胆”三个大字,以表彰他奋勇作战的功绩。
散尽家财招募勇士
1230年8月,蒙古军队再次进攻天水军,曹友闻散尽家财,招募健壮勇士,组织建立了一支民军,人数大约有五千余人,号称“忠义军”。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李埴(zhi)晓谕地方,令曹友闻统领忠义军,率领所部守卫仙人关(在徽县东南70里虞关乡,沿嘉陵江西岸下约十里,穆坪村西南)。曹友闻领军且行且战,到了峡口,据险而守。前军统制屈信率所部突击敌阵,夺回了在此之前被蒙古军队掠去的四个州的人民和牲畜。到了秦镇(应为今陕西勉县秦家坝),李埴派遣左军统制杜午迎击敌人,但难以抵挡蒙军的进攻。曹友闻命令各部凭借高峻险要的地形据守,冒着箭雨和飞石,身先士卒,奋勇作战。李埴又传信曹友闻,与统制张安国领兵出战。不久,蒙军退去,制置使李埴命令曹友闻领兵守卫七方关(在康县白马关东五里的大山岔)。
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八月,蒙古太子拖雷带兵经秦岭南侧向北,意欲攻占金占据的关中地区。曹友闻部闻讯后烧毁了连云栈道,蒙古兵至大散关(在宝鸡西南的秦岭内)后受阻,改经两当县南出鱼关(今徽县虞关)攻占宋军驻地武休关(今陕西留坝武关河)、兴元(汉中)等地,接着又攻破七方关,进入沔州(今陕西略阳县)金牛镇(今宁强县大安镇)、大安军(今宁强县境)。十月,又分遣一路人马,从嘉陵江的木皮渡口进军,突击到了南宋将领何进所部的后方,仓猝之下,何进战败而死,蒙古军队得以长驱直入剑门关。曹友闻与弟弟曹万各率所部,取道偏僻小路,翻越毡帽山(略阳县西北九股树村南帽儿山),到达青蒿坝,与蒙军在白水江中流(徽县大河乡及略阳县一带)展开激烈战斗。蒙军撤退后,四川制置司命令曹友闻率部驻守阆州(今四川阆中市)。
当时,南宋叛将鲁珍被陈隆之斩杀后,其余部仍然大肆焚烧抢劫,祸害当地百姓。曹友闻向制置司请命后,捕斩了其部将郭虎、蔺广、杨仲等人,余党作鸟兽散去。制置司檄传曹友闻知天水军。
1232年7月,蒙军再次攻陷凤州(州治在今陕西凤县龙口镇),攻略河池(今甘肃徽县,当时隶属陕西行省巩昌路),兵锋直抵同谷(今甘肃成县)。曹友闻秘密派遣统制王汉臣、统领张祥,授之以作战方略,令其出战。蒙古大军到了城下,曹友闻命令各部诸将各守一门,偃旗息鼓,告诫士卒,等到蒙军渐近,突然鸣鼓张旗,矢石并发,蒙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曹友闻又命王汉臣等将领抄近道出战,自己带领重兵尾随敌后,大败蒙军,并收复了河池等失地。
浴血鏖战屡败蒙军
端平(宋理宗赵昀的第三个年号)初年(公元1234年),曹友闻派遣其弟曹万与忠义军总管时当可,分兵于碎石头、青蒿谷,前后与蒙军大战数次。四川制置使上奏其战功,朝廷特授曹友闻承务郎(官名。隋文帝时,尚书各司,在侍郎外,各置员外郎一人,管理本司籍帐,侍郎出缺,代其职务)一职,全权节制天水军。
蒙军再次从西和进兵到了阶州(即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曹友闻说:“阶州虽然不是我们的防守区域,但岂能坐视不救。”于是,主动领兵与诸路军马会合,命令前军统制全贵率领所部为先锋,统制夏用从左翼出击,张成从右翼出击,总管陈庚及曹万、曹友谅往来督战,阶州之围才得到解除。制置使赵彦呐命令曹友闻节制利州帅府司军马,让其负责一方,随机处置边防事务。不久,朝廷赐曹友闻武翼大夫、阁门宣赞舍人,并任利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驻军于石门(留坝北石门子),控扼七方关。
明年(公元1235年),蒙古军队攻破武休关(留坝武关河),进入沔阳(略阳)、利州路(唐宋时行政区划,辖今凤县至广元市一带),提刑官高稼战死。制置使赵彦呐率军屯守在青野原(《徽郡志》等注:在徽县东南70里花屏山之阳,古屯田坪,今嘉陵镇通天坪),被蒙军包围。曹友闻说:“青野原是进出蜀地的咽喉要道,不可轻视。”派遣其弟曹万领兵,从冷水口渡过嘉陵江,到达九股树(在略阳西北、仙人关南),和蒙军作战多次,屡获胜绩。一天夜晚,曹万命令军士衔枚,抄小路直奔青野原。听闻曹万的援军来到,制置使赵彦呐对于其勇猛善战非常赞赏,急令各部与蒙军力战。内外夹击之下,蒙军撤退而去,曹友闻也率领一支精兵赶赴到青野原下,趁着夜色截击撤退的蒙军,青野原之围才得到解除。战后,朝廷特授予曹友闻武德大夫、左骁骑大将军,依旧命令其担任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
蒙古军队再次攻破沔州,直捣大安。曹友闻派遣摧锋军统制王资、踏白军统制白再兴,迅速赶到鸡冠隘(《徽县新志》等注:徽县东南60里鸡冠山之南,下有平原,宋称鸡冠隘;县东南70里为花屏山,山势环列如屏,山麓为青野原、屯田坪),左军统制王进占据阳平关(在宁强县阳平关镇)。曹友闻登上溪岭,排兵布阵。手执五方旗,指挥部署刚结束,数万蒙军就突进至阳平关。曹友闻派遣王进和游奕部将王刚出击,与敌接战,又亲自率领帐下兵马和背嵬军突出于阵前,兵分左右,箭矢齐发,向敌阵冲锋。蒙军见曹友闻部攻势凌厉,暂时退去。曹友闻对忠义军总管陈庚和时当可分析敌情时说:“不过多久,敌人必然会以重兵进攻鸡冠隘,应该紧急驰援。”时间不长,敌人果然以步兵骑兵万余人,进攻鸡冠隘。陈庚率领五百骑兵直接冲向前锋,与敌决战;时当可则将步兵分为左右两翼,同时并进;王资、白再兴又率领所部,冲出鸡冠隘与敌人激战,双方混战在一起,喋血十余里,蒙军不得不退去。这次恶战,曹友闻杰出的指挥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朝廷特授曹友闻眉州防御使,依旧任左骁卫大将军、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兼沔州驻扎,兼管关外(剑门关以北)四州安抚,权知沔州,节制本府屯戍军马。其兄弟曹万差知同庆府(成州州治,今成县)、四川制置司帐前总管,仍旧总管忠义军马,节制屯戍军马,黄仙(疑为成县黄渚关)驻扎,与沔州、利州两地制置司,共同担任此地的防御重任。
良策不纳壮烈殉国
第二年(公元1236年),曹友闻所部扼守着仙人关。侦察人员报告说,蒙古军队整合了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军共五十余万人即将再次来犯。曹友闻对其弟曹万说:“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敌众我寡,势难力敌,正面对抗,徒劳无益。只有凭借有利地形,乘高据险,出奇不意,隐匿潜伏以待有利战机。”蒙古军队先进攻武休关,击败了都统李显忠的军队,直入兴元(今陕西汉中),想乘势进攻大安(大安军在今陕西勉县大安镇,是南宋保卫四川北境利州东路的重要驻军地)。制置使赵彦呐传令曹友闻控制大安,以保卫这一蜀地咽喉。曹友闻迅速向赵彦呐回信说:“沔阳,是蜀之险要之地,我重兵驻守在此,敌人肯定会有后顾之忧,必然不敢越过沔阳而进入蜀境。又有曹万、王宣首尾接应,互相支援,可以确保我军必胜。而大安地势平旷,无险可守,有利于敌人铁骑发挥所长,而这正是我军步兵的短处,何况敌众我寡,怎么能够在平地把控防御呢!”但赵彦呐却不以为然,一天之内,七次拿着小红牌催促曹友闻迅速出战。曹友闻召集众将商议,认为以寡击众,非乘夜出奇兵,内外夹击不可。于是,派遣两位兄弟曹万、曹友谅引兵登上鸡冠隘,在上面多树旗帜,示敌以坚守之志。曹友闻则选拔万名精锐士卒趁夜渡江,秘密潜往流溪(在今宁强县曾家河乡北,嘉陵江东岸,阳平关北)设伏,并约定说:“敌人到了,里面以鸣鼓举火为内应,外面则呼喊杀声。”蒙古军队果然到了,曹万领军出击迎敌。蒙古将领八都鲁率领着万余士卒,达海率领着一千余人,前来搏杀激战。双方你争我夺,矢石如雨。曹万身上几处受伤,他命令军士举起烽火报信。曹友闻派遣选锋军统制杨大全(天水人,叙州守将,1242年战死)、游奕军统制冯大用,率领本部军马出击东菜园,袭击敌人的后队;敢勇军总管夏用、知西和州神劲军总管赵兴率领所部出水岭(宁强县烈金坝乡西的分水岭),攻击敌人的中队;知天水军安边军总管吕嗣德、陈庚率所部出龙泉头,攻击敌人的前队。曹友闻亲自率领精兵三千人,急行军到鸡冠隘下。先派遣保捷军统领刘虎率领五百名敢死队员冲击敌人前军,但蒙军的前军却难以憾动。曹友闻又命三百名骑兵埋伏在道旁,刘虎所部衔枚突入敌阵,与敌激战。此时,大风呼啸,大雨滂沱,众将请求说:“大雨不止,泥泞深可没足,应该等待天晴后再战。”曹友闻斥责说:“敌人已经知道我军有伏兵在此,稍一迟缓必失战机。”于是,拥兵一齐奋进,曹友闻攻入龙尾头。曹万听说后,在五更时分也从鸡冠隘出击,与曹友闻两军会合。内外两军都展开了殊死激战,血流二十里。宋军平时以绵裘衣服代替铁甲,经过大雨的濡湿,相当沉重,极不利于步战。黎明时分,蒙军援兵又增加了许多,四面铁骑团团包围了宋军,曹友闻叹息道:“这大概是天意啊,我只有一死而已。”于是,张口怒骂,杀掉所乘战马以示必死的决心。此后的血战更加激烈,最终与其弟曹万一起壮烈战死,全军尽没,蒙古军队战胜了这一强敌之后,才得以长驱入蜀。
当宋军被围,伤亡惨重之时,诸将曾劝曹友闻说:“军虽战没,然杀敌亦过半,将军曷若突围而出,以俟后举。将军身在,敌决不敢入蜀。”于此亦可见宋军将士对曹友闻之崇敬。可惜曹友闻受制于无能的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当时曹友闻就叹曰:“武休出奇,前既失机,沔阳坚守,今又掣肘,以此误蜀,蜀必亡,吾与俱亡矣。”当曹友闻一军与蒙军苦战之时,赵彦呐却自逃遁,竟不遣援。曹军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被歼灭。(邹重华《宋蒙大战之阔端攻四川》)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戚晗“多年来,我们大力发展苗木产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有很多来自兰州、天水、庆阳、宝鸡等地游客来这里游山...
徽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徽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