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延伸,转型升级正当时 改革开放40年陇南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陇南日报 2018-11-17 01:56 大字

金徽矿业冉创昌摄

金徽酒业包装车间。冉创昌摄

陇南祥宇油橄榄公司橄榄油包装车间。张红霞摄

甘肃龙神茶业茶叶包装车间冉创昌摄

两当县黄波菌业公司香菇加工车间。屈鹏摄

成州锌冶公司电解锌车间冉创昌摄

成县华龙恒业农产品有限公司正在加工核桃产品。张帆摄

汉坪嘴水电站出水口。(资料图)

徽县芳香公司玫瑰精油加工车间。张红霞摄

本报记者韩县银

1978年,陇南工业总产值仅有0.6亿元;

2005年“十五”期末突破50亿元,达到53.4亿元;

2007年突破100亿,达到118.3亿元;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大关,达到167.46亿元;其中,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1978年的0.5亿元相比增加了167亿元,增长334倍,年均增长16.1%;

数据飙升的背后,是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陇南工业走过的40年峥嵘岁月,是近半个世纪,陇南工业人不懈探索与奋斗的艰辛历程;

40年间,陇南工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40年间,陇南工业锐意改革、转型升级、蓬勃发展;

40年间,陇南工业实现了质的飞越,以有色冶金、农特产品加工、医药化工、水电能源、建筑建材等产业为主的陇南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一曲工业强市的旋律正在陇南大地激荡回响。

从小到大,从无到有

——四十年,陇南工业体系日益完善,工业产品总量大幅增长,工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始终都是富民强国的重要基石,是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但在40年前,工业绝对不是陇南的主打产业。翻开陇南工业发展的史志,可以清晰地看到,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不过0.6亿元。

陇南市现代意义上的工业生产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特别是改革开放前,陇南市工业发展几经创伤,结构畸形。当时主要是以小水泥、小酒厂、小水电等为主的‘五小’工业企业。”市工信委党组成员、调研员范军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陇南工业全面贯彻落实“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首先对以“五小”为主的工业进行了改造,同时立足区内资源,开发矿业,全市工业格局初具雏形,并日臻完善,自始,工业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陇南铅锌、黄金、硅、铁、铜等矿藏资源初步探明,西成铅锌矿等相关矿产企业应声而起,同时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白酒、中药材及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打破了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禁锢,使陇南市工业生产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转变,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范军说。

“五五”期间,陇南工业总产值以年均3.8%的速度增长;“六五”时期,陇南工业生产有了新的飞跃,建成以建材、电力、采矿、饮料、化工为主的企业共107个;“七五”时期,陇南地方工业生产能力和主要产品产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十三五”以来,陇南工业经济更是飞速发展,工业产品总量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7年,全市水泥产量由2.1万吨增加到469.27万吨,增长223.5倍;白酒年产量由1256千升增加到18295.7千升;铅精矿含铅产量由2863吨增加到198323吨;黄金年产量由4千克增加到972千克。

铅锌、硅铁冶炼业更是从无到有,产业链不断升级,2017年,金属锌产量达到16.78万吨,铁合金年产量达到5.68万吨。

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

——四十年,陇南工业主导产业区域优势凸显,企业实力进一步壮大,社会综合经济效益持续攀升

漫步陇南大地,只见一个个繁忙火热的场景展现在眼前:一系列重大项目正在施工建设,机器轰鸣,现代化生产线有序作业……

众所周知,企业是担当工业进步的核心载体,没有企业的支撑和付出,工业化就是空中楼阁。

在80年代初,陇南市工业企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由各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骨干到东南沿海考察学习,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和技术。

90年代,全市大抓项目建设,开展大办工业年活动,工业提出“三改一加强”,工业经济以有色冶金、电力能源、建筑建材、食品饮料、轻纺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门类的资源开发型工业体系初具雏形,特别是以铅锌、金、铜、锑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建成企业92户。

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陇南市围绕“大办工业”的战略部署,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方向,确定了“突出主攻点(农副产品加工业),巩固支撑点(矿产业),壮大增长点(建筑建材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工业经济开始从量的扩大逐步走向质的提高。

截至2000年,陇南工业企业达到11981个,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24亿元。

“十二五”以来,全市持续加大企业培育扶持力度,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成为加快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金徽酒业等3户企业先后成功上市,甘肃厂坝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红川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金徽酒销售公司、甘肃省烟草公司陇南市公司等5户工业企业跻身甘肃省纳税百强企业名单。

在陇南工业快速发展进程中,企业运营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理念不断更新,坚持生产与效益同步增长,总量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高,效益持续攀升。

40年间,陇南市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由1978年的0.17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28.01亿元,累计增长753倍;实现利税总额由1978年的990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338642.2万元,累计增长342倍;实现利润由1978年的387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211026.5万元,累计增长545倍;社会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高达16.48%,位居全省前列。

从追求经济效益到实现绿色和谐发展

——四十年,陇南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未来可期

说起矿山,在大家的印象中,首先想到的是脏乱的环境、沾满粉尘的脸孔以及光秃秃的矿坑。

但在陇南,这些都已成为过去。

初冬时节,走进徽县金徽矿业郭家沟铅锌矿厂区,只见群山绵延起伏,山洼间满目苍翠,特别是厂区内环境优美,干净整洁,体育中心、音乐喷泉、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作为陇南矿产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金徽矿业坚持资源开发和生态和谐相统一,全力建设机械化水平高、自动化控制先进、节能环保型数字化绿色旅游矿山,在建设理念、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等方面创造了多项国内一流,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并先后荣获“绿色工厂”“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甘肃省绿色矿山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不只是金徽矿业,改革开放以来,陇南市不断强化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和谐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陇南市深化落实“433”发展战略,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陇南要GDP,要投资,要发展,更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决不能再走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我们宁愿将其拒之门外,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发展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空间。”

基于此,陇南突出主动作为,推动工业经济促转型、快升级。一方面,依托境内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水力等资源优势做文章,在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上协调发力,促进产业发展规模化;另一方面,把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作为开放开发的有力载体,同时发力,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群式发展。西成经济开发区、徽县工业集中区、康县、西和、宕昌、礼县、武都等工业集中区相继建成。

到2015年底,全市入园企业132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7.8亿元。各工业园区已成为聚集生产要素的“洼地”、产业发展的“高地”、对外开放的“窗口”。

与此同时,陇南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坚持走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加快现有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论证和建设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值得一提的是,陇南市农特产品加工、中医药制造等低碳绿色产业正在进一步做大做强。2017年,8户规模以上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6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9%;7户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97亿元、工业增加值3.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5%。

如今,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已经成为现实。

攻坚克难开新局,乘风破浪再扬帆。进入新时代,陇南工业经济将乘着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东风,砥砺前行,再续辉煌。

新闻推荐

天水市青年诗人杨强获杜诗赛优秀奖

本报讯【记者马楠】10月22日,由世界杜甫文化协会、四川省经企联杜甫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杜甫国际诗歌大赛组委会联合主办...

徽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