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看点】徽县: 美丽乡村 诗意家园

甘肃日报 2015-06-05 14:16 大字

【看点】徽县: 美丽乡村 诗意家园

徽县:美丽乡村 诗意家园

本报记者 周者军 通讯员 宋博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向白墙青瓦的人家,清澈的溪水在村外潺潺流过,宽敞的文化广场周围树木摇曳、花草点缀……盛夏时节,穿行在徽县山乡,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记者来到青泥古道上的大河店乡青泥村,一栋栋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精美别致、幽雅静谧,而村道两旁的文化墙和文化广场上的李白雕塑,则讲述着村子古老的历史。

昔日的青泥村,曾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徽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庄变美了,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不断增多。古老的青泥村,大力挖掘青泥古道文化,打造融古道文化、秦巴民俗风情、自然山水生态于一体的体验型、区域性、休闲旅游目的地。

在嘉陵江畔的嘉陵镇田河村,有一棵树龄3000多年、被称为银杏王的古银杏,南来北往的游客们除了在直径有20多米的树冠下留影,还争相去触摸岁月的痕迹。

徜徉在这个有153棵千年古银杏树群落的“古树村”,家家绿树成荫,户户白墙绿瓦,村民们依托“古银杏树群落”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走进 “古树山庄”农家乐,不少游客在院子里的银杏树下品银杏茶,领略诗意的农家生活。

主人杨世强告诉记者,这些年,县里关注民生办实事,把村子当景点来建设,村子如画般美丽,周末或者节假日,每天都要招待十多桌客人,全家人齐上阵也忙不过来。杨世强自豪地说:“赏银杏树,喝银杏茶,吃农家饭,就是我们的特色,兰州、天水、宝鸡、广元等城市的客人来得最多。”

由于村子漂亮、有古银杏树这个招牌,再加上诚信经营,杨世强家的农家乐越来越红火,一年毛收入就有十几万,盖起了两层小楼,扩大了农家乐规模。杨世强房前屋后的邻居也都开起了农家乐,家家高朋满座,生意一个赛过一个。

青泥村、田河村,迅速从昔日“落后村”蜕变成美丽乡村“示范村”,是徽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也是徽县改善民生、提升农村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个集中体现。

徽县大部分村庄在山区,对群众来说,上学、看病、行路、饮水等是民生,而把村庄建漂亮,让庄稼汉、农家妇也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是民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徽县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依托生态优势、乡土文化、风物人情等资源,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白墙青瓦灰墙裙,加檐加顶加上盖”的房屋改造思路,对农户房屋进行统一改造,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修建花坛,安装绿篱,建成文化墙,新建沼气池,完成水冲式厕所改造,实现了农村布局优化、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日益提高。特别是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各村都建起了垃圾集中收集点、填埋点;通过改水、改厕、改圈、清柴草、清路障,农村环境变好了。不少村里还成立了保洁员队伍,村规民约、村庄道路管护、门前卫生“三包”、卫生星级评比等长效机制正在有效运行。

美丽乡村建设中,徽县尊重环境的承载力,遵循自然的原始美,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每个村庄当作景点来设计,把每户人家当作小品来改造。从村庄布局、景观风貌、产业优势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着手,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深入挖掘村庄特色,塑造村庄品牌。同时,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和地域特色,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尽可能在原有形态上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全县已建成美丽乡村10个精品村和12个达标村,6条美丽乡村示范长廊得到完善提升。同时,积极发挥县财政3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杠杆作用,整合异地搬迁、扶贫开发、危旧房改造等各类资金,集中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今年,计划新建3个美丽乡村和23个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工作,从实际出发,逐村规划、逐村定位,形成既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的美丽乡村风情带、功能区。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为了美丽而美丽,增加老百姓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才是美丽乡村的落脚点和归宿。

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徽县坚持把产业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加大产业扶持,集约项目,集中投入,激活农村各种有效资产、资源,推进美丽乡村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拓展,努力实现“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目前,高桥苗木、嘉陵银杏、栗川烤烟等已成为徽县特色产业发展的靓丽名片,更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美丽乡村建设中,徽县注重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合到赋予时代气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之中,培育有时代特点、本地特色的农耕文化,使沉寂已久的秦陇文化、蜀道文化、红色文化、酒乡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得以展现。目前,徽县涌现了青泥古道文化、游龙农耕文化、山庄根雕文化、伏家古酒文化等一大批文化名村。在此基础上,为每个村都量身定做文化建设方案,全县213个村均设立了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既改善了农村面貌,又为群众学习充电、休闲娱乐、健身锻炼开辟了空间。

夏日的黄昏,记者来到位于半山腰的徽县栗川乡范山村,不少人踏着音乐节奏在文化广场翩翩起舞。“现在村子变漂亮了,还专门修了宽敞的文化广场,我们感觉生活很充实、很开心。”农家妇女范玉梅的话,代表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为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徽县还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党员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创建活动,形成了良好的乡风民风,使美丽乡村不仅“面子”美,也更具文化内涵。

生态徽县、山水画廊,美丽乡村、诗意家园。如今的徽县农村,环境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了,农民的钱袋子鼓了,群众幸福生活指数提高了,一幅“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经济富足、舒适宜居”的幸福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政策问答

问:美丽乡村建设有国家标准吗?

答:有,今年5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该标准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问: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标准》由12个章节组成,基本框架分为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

在村庄建设方面,标准规定了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信等生活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要求。明确规定村主干道建设应进出畅通,路面硬化率达100%;要科学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村口应设村名标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景点还应设置指示牌。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标准规定了气、声、土、水等环境质量要求,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污染防治,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态保护,以及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等环境整治进行指导,并设定了村域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卫生公厕拥有率等量化指标。

同时,标准还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

新闻推荐

徽县苗木交易市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徽县苗木交易市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4000万元的徽县苗木交易市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陇南市首家集苗木展示展览、产品销售、会展举办、信息平台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聚集区和...

徽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