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临时的“家”也温暖

甘肃日报 2013-08-07 21:12 大字

临时的“家”也温暖

“不要紧,孩子只是有点中暑,吃点药就没事儿了,住在帐篷里要注意通风,记着多喝水。”7月30日中午,徽县麻沿河乡牡丹村牡丹小学暴洪灾害临时安置点上,李红梅抱着生病的孩子心急如焚,来自江洛镇卫生院的医疗救助人员告诉她诊断结果后,李红梅的心情缓和了很多。

李红梅是麻沿河乡麻安村村民。“7·25”暴洪灾害中,麻安村大部分房屋被洪水和泥石流损毁,(转2版)

(接1版)电力通讯和道路全部中断,一度成为“孤岛”。当救援人员到达后,发现麻安村存在再次遭受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危险,麻安村受灾严重的群众被紧急转移安置。7月27日,家中5间房屋已成危房的李红梅和两位老人及小孩被安全转移到了316国道沿线牡丹小学临时安置点的帐篷里。

和李红梅一样,64岁的李亥亥老人也被安置在这里。徽县对受灾群众按照受灾程度不同进行安置,李红梅和李亥亥家是一类受灾户,领到了一顶帐篷、一张大床、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桶清油等救灾物资。

李亥亥在帐篷旁边的简易厨房里生上了火,正在做午饭。他一边往锅里揪面片,一边告诉记者:“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及时送来了物资,搭建了帐篷,现在的家虽说是临时的,可也很温暖。”

记者在李亥亥老人住的帐篷旁看到,一块责任牌上注明了联系单位和乡村干部责任人的姓名及手机号码,几位孩子在空地上高兴地玩着游戏,不时传来的笑声飘荡在安置点上空,和袅袅的炊烟合在一起,让人感到很温馨。

正在安置点上忙碌着的麻沿河乡政府干部李晓祥告诉记者,灾害发生以来,已经有80余名受灾群众陆续被安置进来,救灾干部日夜驻守在安置点,每天为受灾群众发放食物和各地捐助来的救灾物资,解决他们的生活所需。

“灾难面前,群众的安危是压倒一切的任务,群众的困难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群众的诉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群众的评判是我们最好的镜子。”李晓祥说。

穿行在一排排救灾帐篷组成的安置点上,电力工人忙着架设线路,医务人员对受灾群众进行全面检查,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在他们身上,汗水、真情、责任体现的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髓,在他们身后,一顶顶蓝色的帐篷,如同大山里跳动的音符,正在奏响着党和政府与受灾群众心手相连、风雨同舟的最强音。

新闻推荐

村里来了委员义诊小分队

村里来了委员义诊小分队村里来了委员义诊小分队本报通讯员赵雯婷8月15日,大山深处的麻沿河乡屈兰村,村委会院子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帐篷。一支由儿科、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理疗科等科室的8名...

徽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