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有个周法天
周法天真是了不起,一个普通的讲解员,一个据自己说只上过小学的人,却被著名楚辞学家文怀沙誉为天水南郭寺一绝,被著名学者霍松林交口称赞,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采访报道,被誉为甘肃第一讲解员,成为天水市领军人才……
记者:“您怎样看待这些年的荣誉?”
周法天:“总有人说我讲得好,可是你要问究竟好在哪里?我还真说不上来。”
周法天先生今年86岁高龄,虽说面容清瘦,却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丝毫未见耄耋老人的迟钝之状。
“您的头发这么黑,没见白,看起来很年轻!”记者感叹说。
“是南郭寺的这块宝地让我沾了灵气啊。”他爽朗地笑着,回答得诙谐幽默。
冬日的南郭寺相比其他几个季节显得静寂了许多,在老人生活了近20年的那间寺内西院小屋中,没有暖气,我们围着火炉,促膝而谈。
1988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法天来到南郭寺,成为这座山上最大门户的守门人,从此,有机会在晨钟暮鼓中吟诵诗圣的诗句,感受斯地文化的熏陶,讲述古树的历史……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公元759年,48岁的杜甫流寓秦州、在游历了天水城南两公里处的慧音山坳南郭寺,有感于这座千年古刹的恢宏气势,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此,这座在天水并不显得高峻小山上的南郭寺由于诗人的赞美声名大噪,引来无数文人骚客。
周法天最初知道南郭寺,是在父亲儿时一本泛黄的日记本上。上世纪二十年代,周法天出生于天水二十里铺白家崖的村子。先生命运多舛,两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生活困难只读完了小学,17岁那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解放前回到故乡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做了十多年银行职员,未曾想全家人又在文革运动中被下放徽县劳动生活了16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可以催人奋进。那些岁月,除了种地,周法天闲暇之余也会读点唐诗宋词或者《史记》、《随园诗话》,日子倒也觉得充实。
1988年春天,秦州城迎来了又一年草长莺飞的时节,62岁的周法天从徽县结束长达16年的异乡生活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白家崖。后来,经人介绍来到南郭古刹。
起初,他只干点卖门票,看看门的工作,闲暇了也会扫扫垃圾。于他而言,借着南郭寺清幽古雅的环境观景品茗安度晚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是遂愿。
每天置身在春秋古柏、唐槐,北流泉水中,享受着香火和文化的熏陶。日子久了,他便爱上了这座聚满“仙”气的名山,亦生发了不可多得的智慧和灵气。
一天,几位外地游客参观南郭寺,看到寺内门楣上悬挂着米芾题写“第一山”的匾额后不屑一顾:小小的南郭寺也敢叫第一山!
这句话刺痛了周法天,心里很是不舒服。他萌发了研究解读南郭“第一山”及南郭寺文化渊源的念头。
短短的注脚看似简单,得来实属不易,三个字整整花费了老人一载春秋。一年后,当周法天正式站在天王殿,用纯正的天水方言开始为游客无偿讲解时,他那灵动丰厚的言语赢来了啧啧称赞。从此,讲解南郭寺的任务便历史地落到了他的身上。
周法天成了这里年龄最大的讲解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0年间,他查阅资料,博闻强记,南郭寺内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学习钻研的印记。
南郭寺历史悠远,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只上过几年学的周法天而言,要当一名这里的导游绝非易事。其时,他节衣缩食买来辞海,订阅了大量相关杂志。在他那间五平米的小屋中,堆满了有关文化史料的书籍。每天一有闲暇,他不是在认真学习佛教、古建筑、古树等相关知识,就是在研究与南郭寺有着关联的事物……年纪大了记性自是比不得年轻人,每每游客中一有了好的见解时,他就会立即写在纸上,记在心里。
或许,周法天自己也无法细数究竟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当灯火阑珊深处的城市中人入梦之时,他在南郭寺那间小屋晕黄的光线下,查阅了多少资料,记了多少笔记,编写了多少讲解词……他从不照本宣科,总是将丰富的联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同时又赋予文化古迹以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听他的讲解,你会被一种激情深深感染,其中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充满了浓浓的爱国爱乡之情,这种深沉的情感让游者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精神也在无形中受到洗礼。
一次,著名学者霍松林听完周法天老人的讲解很是称赞,说,“你的讲解不是教授胜似教授,我们都讲杜甫,我是在台上用一本书讲给固定年龄层次的学生听,而你要讲给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生活层次的人,要让每一位游客听着有兴致,实在不容易。”
霍松林建议周法天要把自己当成讲师,当成教授,多汲取经验,多增添知识,慎重地在重复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他的一席话,让周法天的视野变得愈加广博。他在讲解南郭寺“少陵祠”时,把杜甫忧国忧民的命运及秦州杂诗的特色,联系到逆境和刻苦造就了其诗,升华了杜诗的内涵。这些深入浅出的道理,使很多年轻人深受教益。
周法天至今无法忘记2002年夏天那感人的一幕。一天上午,游人中有一位年轻人当着他的面深深鞠了一躬,“您可能不认识我,但我还是要感谢您的教诲。”年轻人是地质学校的学生,曾一度调皮,贪玩,不爱学习。有次学校组织学生来南郭寺游玩,听完周法天老人讲的杜甫,深受感动,从此激发了学历史的兴趣,考取了南京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
“助人伦,成造化”。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现如今已有近500万人听过他的讲解。
周法天被人誉为“南郭寺活字典”。
他好似一棵会说话的古树。南郭寺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经他一讲,便被赋予了灵魂,他于是成为了树的一面镜子。
南郭寺东院内有一座砖砌花墙围护着一株古侧柏,树身分三枝,形如斧劈,黛色霜皮,南北倾伸,树龄约2300—2500年,俗称“春秋柏”。
“槐树失掉了植物自然生长的规律,委屈在古柏书之下,并且分叉环抱、扶持在最恰当的部分,如同一位老人快要摔倒了,一个年轻人伸出强有力的臂膀将他搀扶起来。看到这棵树,不禁让人想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所以这棵树又称孝子树。”
冬日的正午,暖暖的阳光透过树的枝叶斜照下来,周法天先生又一次站在春秋古柏下,抑扬顿挫地为游人讲解古刹内这株生长了2500多年的古树。时而高亢激昂,时而风趣幽默,时而旁征博引,古树下的游人被老人坚定自信的目光牵引,彷佛穿越了历史烟云管窥封存的记忆。
听他讲过“故事”的人,无不折服于其演讲魅力。老百姓听完,急不可待地拉着他签名,合影留念;官员听完说,表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位语文老师走后送来对联:“古寺无锺一言似九鼎,老叟有志千秋复一人”;《新民晚报》誉其为天下第一讲,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光英夫妇听完深表赞赏;卫生部原部长高强听完赞不绝口,还专门品了口北流泉水,说,“比崂山的水,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军旅作家杨闻宇在天水采访了周法天先生后,感佩不已,在其文章《解读南郭寺》中写道:“一提及甘肃,许多人都知道天水有座南郭寺,寺里有个周法天……周法天老人是南郭寺里一块有灵魂的宝玉,有他在,南郭寺会显得更有生机。”
多年来,南郭寺的文化浸润让周法天的内心日益充盈,他讲南郭寺,讲杜甫,讲古树,甚至讲到不被人熟知的瓦当,总是满怀自信。看,南山古柏经过人工和自然保护,再加上他形象的比说,是否比往日更添了些许灵气?此刻间,周法天亦同这里的一切完美融合,浑然一体了……
暮色降临,采访结束。下山途中再次仰望夜幕中的南郭寺,记者忽然想到,周法天老人对这座古刹发乎内心的热爱与自信,必定来源于古秦州的历史深处……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6月30日凌晨,在新浪、腾迅微博发现有网民广播称,29日晚12时许,在兰州市盘旋路附近,一辆车号为甘E97666的小型越野车与一辆兰州出租车刮擦。网传驾驶者是天水市委、市政府公职人员,该车是天水市委...
徽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