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心小学的师生们放学了参加落成典礼的人员与全校师生

兰州晚报 2011-04-25 18:24 大字

爱心小学的师生们放学了参加落成典礼的人员与全校师生的合影

编者按: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依旧刻骨铭心,但我们一直没有放缓重建的步伐。在3周年之际,我们的记者再一次聚焦陇南。3年来,一个个灾后重建项目在那里开了花结了果。如今,由政府统一规划重建的配套新农村、新校舍,不仅改变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还解决了孩子上学不便等后顾之忧。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每到一处,那里的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那片土地和春天一样充满了生机。

4月22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徽县嘉陵镇黄桥小学采访,该县也是本报此次回访的第一站。5·12大地震时,黄桥小学受灾严重,地震发生后,本报发动全体员工及读者进行了爱心捐助,共捐款21.5万元援建嘉陵镇黄桥小学。2009年5月6日,学校修建完毕正式投入使用。从此,嘉陵镇黄桥小学更名为嘉陵镇黄桥“兰州晚报读者爱心小学。”

采访车沿着嘉陵江顺江而下,越过崎岖山路后到达了本报读者爱心小学,远远便听见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只见一座两层教学楼坐落在青山环抱下,在校门前“兰州晚报读者爱心小学”几个大字格外引入注目,院落中心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宣传栏下该校地震前旧貌和地震后重建新校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黄桥村有56户村民,100多口人,学校只有21名小学生,6个年级,包括校长有两名老师。与全学区12所学校相比,黄桥小学是最艰苦的一座学校。校长杨杰又当校长又任教,扎根山区从事教育事业30多年,任劳任怨,没有一句怨言。”徽县嘉陵镇学区校长王奇志说。

今年57岁的杨杰,自1994年在黄桥小学任教以来,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和如何提高入学率,成为他每时每刻研究的课题。黄桥村地处嘉陵江畔山顶,与其他村相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生活面貌较为落后,好多家长抱有大山孩子只要有地种、上不上学不是重要的观念。杨杰老师于是一家一户地进行动员,让家长认识到了只有让孩子多学知识才能改变贫困面貌,经过杨老师的不懈努力,家长们陆续将孩子送到校园,由最初的10名左右已发展到了21名。

当记者在校园中采访时,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说出了5·12大地震,尤其是学校原来四间土木结构房屋倒塌后,二十多名学生在彩条布搭建的临时帐篷里上课时,得到政府高度关注,各级单位伸出了援助之手。2008年10月,兰州晚报将爱心读者捐献的21.5万元送到了该校,至此,黄桥小学灾后重建拉开了序幕。从设计到招标、从建设学校到布局,处处包含着兰州晚报爱心读者和领导的厚爱。2009年4月底,黄桥小学的重建工作在徽县教育局、县发改委、陇南市昌信监理公司、徽县质监站、嘉陵学区五家单位进行了竣工验收,建设质量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灾后重建指标。

在采访中,杨校长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最缺的是体育器材、课外图书和电脑。图书也只有很少的几本,电脑是教育局配发的电教设备,好多娃娃还不会使用电脑,希望有爱心的企业人士能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向贫困山区孩子奉献爱心。

2008年5月拍的嘉陵镇黄桥村小学

新闻推荐

陇南消防捐助灾区

5月2日下午,为帮助灾区群众尽快渡过难关和重建家园,陇南徽县全体消防官兵踊跃捐款。官兵们你200元、他100元,钱数虽不多,却凝聚着对灾区群众的深情厚谊。...

徽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徽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