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败给了谁
最终是被谁打败的?
稍懂点三国历史的人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诸葛亮不就是被他的死对头司马懿打败的吗?还能败给谁?
过去读三国,听人说三国,《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答案。然而自从2004年秦岭之行归来后,我突然觉得过去我们熟知的这个答案其实根本不成立——从公元228年出兵祁山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五次北伐,让诸葛亮北定中原的雄心化为泡影的,不是曹魏百万大军,而是一座横亘在中国内陆中央的一座茫茫山岭——秦岭。
公元214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后,诸葛亮就已经开始悄悄谋划北进中原、光复汉室的宏图大愿了。但熟谙天文地理的诸葛亮非常清楚,蜀军要战胜曹魏,首先要征服的对手,是矗立在关中和汉中之间的莽莽秦岭,然后才是曹魏千军万马。所以在偏居成都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一直在苦苦等待时机。公元227年春,魏文帝曹丕去世的第二年,诸葛亮向刘禅递交了《出师表》后立即不失时机地越过巴山,进驻汉中,着手实施他蓄谋已久的北伐决战。
然而,曹丕死了,秦岭依然苍茫高大。所以在筹划公元228年春的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否决了魏延提出的出兵子午谷,从潼关进入长安的建议,而是选择从勉县经甘肃徽县,进入成县,再由黄渚关绕道甘肃西和,到达西汉水上游的祁山,绕开汉中和关中之间的秦岭主脊,从山势相对平缓的西秦岭地区进入曹魏守备相对薄弱的天水这一进攻路线。诸葛亮知道,无论对于曹魏还是蜀汉,秦岭都是征服对方的最大障碍。
关中一线虽然有褒斜道、子午道、倘骆道与汉中沟通,但要在高悬山谷河流上的栈道调动千军万马,实在是件太艰难、太危险的事。尤其是在翻过秦岭之后,后勤保障就成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所以街亭之战失利后,粮草供应的威胁迫使诸葛亮不得不撤回汉中。
其后的四次北伐,秦岭的高峻艰险仍然是诸葛亮无法摆脱的沉重梦魇。一次次以成千上万将士生命为代价逾越秦岭天险的北伐之旅,均因为后勤补给难以为继,迫使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扼腕浩叹地退回秦岭以南。
街亭之战失败几个月后的228年12月,诸葛亮再次从古道、大散关一线翻过秦岭,包围了曹魏在关中西部的重镇陈仓。当时,魏军曹休兵败东吴,张郃率部东下,关中空虚,眼看大功将成的诸葛亮,还是让高大雄矗的秦岭挡住了前进的脚步。深知秦岭将是诸葛亮北伐最大障碍的陈仓守坚守陈仓,任诸葛亮硬攻劝降都不理会,只是筑城固守。果然,二十多天后,蜀军粮草断绝,后勤保障难以为继,诸葛亮只好撤兵。
后勤保障是决定战争成败最关键的因素。魏蜀吴三家,论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蜀汉政权应该是最弱的一方。但到了三国后期,刘备之所以能够在群雄争霸的纷乱中分到一杯羹,和曹魏、孙吴各据一方,形成鼎立之势,关键因素是刘备依靠秦岭天堑,占据了的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而且当时,魏蜀吴三国之间其实没有明确的边境分界。但在曹操和刘备分别占据关中和汉中之后,挺立在两个军事阵营之间的秦岭,就成了曹魏和蜀汉事实上的军事分界线。刘备要北上,曹操要南下,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控制关中通往汉中的交通。
接下来的三次北伐,诸葛亮还是围绕征服秦岭而展开的,最终的结局仍然是秦岭的高峻让他的满腔雄心化为乌有。继第一次出兵祁山之后的第三、四次北伐,虽然诸葛亮也曾经小有收获,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蜀魏两国以秦岭为界、封疆自治的军事格局。更何况公元229年诸葛亮打败郭淮所占领的武都、阴平二郡,其实都在秦岭南坡——也就是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依然没有越过秦岭。此后再度出兵祁山所取得的局部胜利,还是得益于诸葛亮发明了可以征服秦岭艰险——保障粮草运送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至于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后开展的分兵屯田战略,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秦岭隔阻造成的粮草供给问题,实在还未可知。因为即便诸葛亮不曾溘然长逝,对于长途奔袭的蜀军来说,区区五丈原所产的粮食,也许可以保证十万人马一时补给,大抵也很难改变与拥有八百里秦川富庶的曹魏长期对峙必然以失败告终的结局。
从公元228年先后出兵祁山、从大散关攻陈仓,到公元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再到公元231年2月再度出祁山粮尽退兵,最后在公元234年经斜谷北翻秦岭上,病死五丈原,诸葛亮最后的八年,表面看是与曹魏交战,其实是在与看似有形无神,实际上膂力慑人的秦岭交手。为了逾越秦岭天险,他发明了木牛流马,并在褒斜道上建起了一种叫做千梁无柱式栈道,试图控制秦岭交通主动权。但由于秦岭实在太高、大险峻了,诸葛亮最后八年的北伐期间,却从来没有获得任何一条古道的掌控权。所以在一次又一次挥师北上的战斗中,诸葛亮的生命和心血,其实是被秦岭一点一点耗干的。
新闻推荐
引人游览的徽县三滩风光(资料图片)□晚报特派记者 刘磊 孙建荣 你也许记得,3年前,一列进入宝成铁路陇南徽县嘉陵镇109隧...
徽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徽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