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路上,他们筑起了屏障 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事迹

陇南日报 2021-12-11 21:02 大字

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应急队支援宕昌,圆满完成任务。

张霞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离病毒最近,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应对疫情防控的“检验屏障”,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他们就是陇南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的全体检验工作人员。

15名队员,19天,456个小时,七轮核酸检测,检测358144人(份),每天平均工作15个小时。在本轮疫情中,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在病毒前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出征宕昌的他们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一轮轮核酸检测结果的及时公布,为宕昌县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也为战“疫”赢得了时间,为复工复产提供了保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使命

10月21日凌晨,接到阳性确诊病例在宕昌县活动轨迹的疫情信息后,市疾控中心立即启用应急预案,第一批流调、核酸检测专家当晚赶赴宕昌开展工作。

21日早上开始,宕昌县在全县范围开展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

这是陇南市第一次进行万人以上的核算检测。第一轮共检测5.1万份核酸样本,除少部分在宕昌当地进行核酸检测外,其余大部分都转运到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这样延长了检测的时间,也增加了中途转运的风险。

为提高检测效率、缩短检测周期,市新冠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决定启用移动方舱实验室。这是市疾控中心第一次大规模启用移动方舱实验室。

“明年2月份我就退休了,还是让我带队去宕昌吧!就让我为陇南疾控做最后的贡献吧!”市疾控中心副县级领导申明星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打电话给领导,请缨带队前往宕昌支援。

申明星,一位老疾控人,从学校毕业后就奋斗在疾控战线,今年已经40个年头了,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与病毒交锋。

23日晚9时,市疾控中心接到市新冠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移动方舱实验室支援宕昌核酸检测的指令后,连夜装配物资、调试设备,抽调15名队员组成了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应急队。

检验科科长马健曾参加过2003年的“非典防疫战”、2009年的“禽流感防疫战”“乙脑防疫战”……这次,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队员们连夜对各种设备、耗材、物资进行统计归类、装车,天刚亮就踏上征程。

危急关头,检测“神兵”来“助力”

阻断病毒传播链,最关键的就是“快”。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不仅要求数据精准,更要求核酸检测周期快。移动方舱实验室到达宕昌的当天下午,15名队员就投入到检测工作中。

移动方舱实验室和专业检测团队的到来,大大缩短了宕昌全员核酸检测的时间,第一轮核酸检测耗时3天,第二轮2天,从第三轮开始,24小时之内就能拿到全县的核酸检测结果。

“检测速度加快一秒,就能更快阻断病毒一秒。我们的队员在与病毒赛跑。”马健对记者说。

为提高检测效率,12名一线核酸检测员被分为两个小组工作。每小组一轮工作5个小时;检测机器24小时运转,两组队员轮流换岗。这样下来,每位队员每天工作三轮,总共15个小时,休息时间只有9个小时,除去穿脱防护服与吃饭的时间,队员的有效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

为提高检测效率,将机器检测与人工检测相结合。队员张丽萍、张妍主要负责所在组核酸加样和样本加样两项工作。方舱实验室本来有专门的分杯加样系统,但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张丽萍在进行核酸加样的同时进行样本手动加样,这样每轮检测可以节省两个小时,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每次交班,队员们都要做好“班与班交接,人与人交接,物与物交接”,尽量为下一班的队员节约时间,同时还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方舱实验室预算10∶1混检,每天的检测量为5000管,经过不断优化流程,将检测量提高到7000多管,保证了7万人的检测量。

平时多练兵,战时方能战

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并非在本轮疫情中C才展现出了团队能打能战的特性,早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中,团队的战斗性就体现出来了。

2020年初,陇南市也收到了与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函。疫情就是命令,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立刻进入战备状态。

2020年2月25日前,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在仅有一种提取试剂仪和一台32位的提取仪的情况下共检测样品1686人(份)次,检出4名确诊病人,1名无症状感染者,为全市抗击新冠疫情赢得了时间。

平时多练兵,战时才不慌。市疾控中心检验科能在本轮疫情中经得起考验,与平时的勤练兵、多准备是密不可分的。

2020年12月31日,陇南市核酸公共检测实验室暨移动方舱实验室揭牌启用仪式在市疾控中心举行,这是全省第一台万人移动方舱PCR实验室,对固定PCR检测能力进行了提升。

硬件设施的提升也促进了软件检测技术的提高。市疾控中心借助新设备投入使用的契机,加强检测队伍建设,强化实验室人员的业务培训,检测检验能力显著提高。今年10月9日至10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参加了“全省病原微生物检测技能比武大赛”。在所有队员的共同努力和顽强拼搏下,参赛队伍荣获团体一等奖,陈艳宏获得一等奖,赵媛坤获得二等奖,陈彦龙获得三等奖。

克服各类困难,他们是最美“幕后英雄”

在支援宕昌19天的时间里,入睡困难是每位队员都要面对的难题。每一份样本就是一份责任,队员在方舱检测室里每一根神经时刻紧绷着。脱完防护服,完成消毒流程后,疲惫得本想倒头就睡,但长时间高度紧张,让大脑很难放松下来,越想赶快入眠,就越难入眠。

陈艳宏是第二检测组的组长,“70后”的她也是队员中的老大姐,快50岁的她与“90后”的年轻人一起跟班倒,连轴转。陈艳宏全靠安眠药入睡,刚开始能有1到2小时的睡眠时间,后来安眠药吃太多也不起作用了,经常几天几夜不合眼,就这样她硬坚持了19天。

在方舱检测室中工作,队员既要克服方舱中负压环境带来的“缺氧”引发的头疼恶心与“水火两重天”的温差,还有饮食的不规律。

方舱实验室有三个舱室分别为体系室、样品处理室、扩增分析室,由于机器运转的原因,舱室的温差较大,样品处理室由于分杯系统和核酸提取仪的连续运转升温很快,工作人员在大汗淋漓地工作,但在两边舱室里的工作人员却冷得手脚发麻。有天夜班,宕昌气温骤降,陈艳宏直接冻得胃痉挛,但她硬撑着坚持到了这班检测结束才出舱。

高强度的工作,加上饮食不规律,队员赵媛坤有一次晕倒在实验室。赵媛坤对记者说:“忽然就感觉两眼发黑,浑身发抖,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队员郭成军往外转运垃圾时,从舱门口的梯子上滚落,扭伤右脚,但他忍着剧痛坚持回到自己的岗位,坚持将7轮核酸检测全部做完。

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在本轮疫情中,克服各种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核酸检测任务,为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

新闻推荐

甘肃银行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苏海琴)记者12月8日从甘肃银行获悉,该行成立十年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源源不断为...

宕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宕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