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赛跑的“流调人”

陇南日报 2021-11-10 02:27 大字

本报记者 海秀芳 见习记者 李俊兴

11月4日上午,在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记者看到负责流调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中,接打的电话不断,手中的记录不停……

“疫情发生以来,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科长王小军说,10月21日凌晨1点,接到省疫防办协查通告——有一阳性确诊患者的旅行团在宕昌有活动轨迹。市疾控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接到通知后,我们连夜赶到宕昌,开展对该旅行团在宕昌县活动轨迹的前期流调工作。”王小军回忆说,由于当时已是深夜,流调工作开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好在所有人都很配合,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天亮的时候,密接者、次密接者已基本排查清楚,分批转运至集中隔离点。

“流调溯源、数据筛查和人员管控工作,是阻断疫情传播链条的关键,也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王小军和同事深知流调工作的重要性,于是,当宕昌县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在初步确定病例行程轨迹后,迅速判定风险点,并通过现场调查、电话追踪等方式,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进行逐一排查。

“每一例病例背后的数据像一张撒开的网,其在潜伏期内和哪些人密切接触?和密切接触者使用了哪些交通工具?到过哪些公共场所……这些必须一个不漏排查登记,一个不差核对数据,一个不少检测防控。”王小军说。

完成对一位患者的流调,往往需要三四个小时,写一份报告至少需要一两个小时,流调工作完成后需要立即用专业的知识及经验对密接者及次密接者进行判定、信息分类整理和反复核对,连日来,王小军和同事都是没日没夜地工作。

随着调查深入,密接人数不断增加,流调人员的工作量也在成倍增长。

“行动轨迹是否准确,是否完整,有没有遗漏,还需要通过‘三公(公卫、公安、工信)合作’进一步分析,再通过大数据核实,进行研判,根据大数据活动轨迹,流调人员提醒对方,帮其回忆,进一步完善流调报告。与此同时,流调人员要结合‘三公’数据综合判断这个人是怎么感染的,还感染了谁,这是流调报告的重点,必须精准、详细。”王小军介绍道。

传播途径和传播链的追溯就像是破案。而流调队员犹如抗疫一线的“福尔摩斯”。每个密接者在任何不经意的地方都可能造成传染,所以密接的判定既要准确又要迅速,流调工作需要的是细心,更是耐心。

随着时间推移,一个个细节,一份份流调报告都已渐渐填补完善。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询问、思索、记录……在流调工作中他们忘却了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只有把所有密接者、次密接者都精准把控住,才能阻断病毒更大范围的传播。截至目前,在全市349人55支流调队伍的共同努力下,陇南市本轮疫情社区传播的风险隐患已排除,2例宕昌县本地病例都是在集中隔离期间发病,没有造成社区传播。王小军自豪地说:“我们跑在了病毒的前面!”

新闻推荐

何春江:守护陇南的异乡人

本报记者肖红见习记者尚敏贤“我是重庆娃儿,但是我的根早就扎在了这片土地。”在宕昌高速公路西口,重庆人何春江坚守在这里...

宕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宕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