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让老年人“老有所干”
本报记者王艳张霞
走进宕昌县木耳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放眼而去,几百亩梯田逶迤舒展。时下,正是种植当归的时节,几十名务工人员正在地里覆膜、点播……一派繁忙景象。
木耳乡木耳村的佳源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于去年7月份成立,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220亩,并吸纳村里的187名贫困户全部入股。
让人意外的是,在合作社务工的人员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合作社犁地等重活都已实现机械化,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年老的、在家带孩子上学的妇女就成了务工主力。”木耳乡党委副书记汪随平告诉记者,合作社为老年人也提供了平台,让他们也能通过务工提高收入。
作为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基地,木耳乡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提升的“五化”目标,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木耳乡党委书记毛鲜花告诉记者,目前,全乡通过土地流转,标准化种植中药材2014亩,发展订单种植848亩,带动贫困户304户,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
“现在收入可观,日子更有奔头了。”61岁的木耳村村民马龙香正在地里忙着点播当归。她将家里5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摇身一变成了“职业农民”和“新股东”。在合作社务工每天能挣100多元,年底收了药材卖了钱,按照入股协议,还有利润分红。
“一天能挣130元,七八天下来挣了1000多元。”55岁的赵龙花是木耳村一社村民,家里有6口人,5亩地,之前她家也少量种植一些中药材,但人多地少,生活依然拮据。大多数时候,她只能在家帮忙带带孩子。
自从村上成立了合作社,赵龙花家不仅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还开始在合作社务工。“现在,我也能打工挣钱了。一年最少也能挣好几千。”赵龙花开心地说。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4月10日,来到设置在宕昌县城山水雅园小区的腾达实业扶贫车间,“哒哒,哒哒哒……”一阵阵缝纫机工...
宕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宕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