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全搬迁记
本报记者周者军
1月18日,对宕昌县两河口镇罗湾和山背两个深度贫困村来说,是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当天上午,这两个村的30户群众不仅拿到了发放给他们的新居钥匙和大米、清油等慰问品,而且终于从50多公里外的大山,搬到了县城的新楼房里。
“县里派专车接我们,大家只拿了些衣服就从祖祖辈辈居住的大山里搬了下来。”在挂着“树新风入新宅安新家从此走向康庄大道,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今后告别穷乡僻壤”横幅的小区里,新搬来的154名村民激动万分。
“从山旮旯里又黑又破的土墙房,搬进了县城里宽敞明亮的新楼房,真像做梦一样。感谢党、感谢政府!我们是第一批,之后剩下的人都要陆续搬到这里。”罗湾村63岁的搬迁户李小全一边带记者参观新房,一边激动地说,之前一家四口人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的破旧房子里,因为常年烧柴,家里到处都被烟熏得黑乎乎的。如今,不仅住上了77平方米装修好的房子,而且政府给新房配备了沙发、电视、床等家具和家电,拎包就能入住。“以前要是老伴跟我说,如果有一天能住进城里的楼房该多好,我肯定会说她白日做梦。如今,美梦真的变成了现实!”李小全激动地说。
两河口镇罗湾和山背两个村坐落在坡度很陡的高半山上,背靠着巍峨、险峻的平年梁,山上多半是石头,很少的地也是祖祖辈辈在石头间刨出来的。而一些小地块,上面是薄薄一层土,下面是石头,遇到大雨,原先还长庄稼的地,会顷刻间被冲刷得不见踪影。因为土地瘠薄,能种的农作物不多,多少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天吃饭、土里刨食,过着异常贫困的日子。
虽说两个村距山下的212国道只有6公里多,可陡峭的山路步行最少也得1个半小时,村里人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驴。因为平地很少,村里人建的房子都是人畜两用,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大多数人家的房子都已建了三四十年,不少都成了危房。
李小全一家也不例外。靠着仅有的3亩贫瘠土地,一家人熬过一个又一个春秋,日子始终没有什么起色。由于家里贫困,李小全的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了,如今两个儿子都过了30岁,还都没有娶上媳妇。
“我原以为这样的日子要过一辈子,但这些年村里先是修了路,后又通上了自来水,驻村帮扶工作队走村入户,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扶贫干部详细了解致贫原因,认真谋划脱贫思路。帮扶单位和干部积极牵线搭桥,争取项目资金……村里的条件慢慢好起来了,让我看到了希望。”
去年8月,一则消息在罗湾村和山背村引起了轰动:“两个村要整村异地扶贫搬迁了!”
“是真的吗?”“罗湾村和山背村共282户1166人的搬迁,绝非小事”“如果真要搬,搬到哪里去?”“搬下山了,靠什么生活?孩子又要到哪里上学?”……
一时间,村民们议论纷纷。
李小全说,从那之后,驻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村民们通过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工、县内安置等方式搬下山。而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渐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多少年了,终于要搬到城里住了。”李小全说,当村干部拿来搬迁协议时,他和老伴毫不犹豫签上了名字。
1月19日,在新家住了一晚上之后,一大早,李小全就和老伴、儿子坐班车赶回村子,拆除自家的房屋。
站在破旧的老房子门口,李小全拿起锄头,用全身的力量砸向破旧的土墙。随后,老伴、儿子和前来帮忙的邻居也一起加入到拆房的队伍当中。
“拆掉老房子,开始新生活。”望着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李小全笑眯眯地说。
老房子拆除后,两河口镇将对宅基地进行土地整理,然后建成农业示范区;对搬进城后的村民,县里提供公益性岗位,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搬迁群众原有土地继续保留,镇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生产周转用房,支持大家退耕还林发展花椒产业;村里还要组建专业合作社,村民可以用土地入股,年底进行分红……
宕昌县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效解决拆迁户今后面临的问题。
“搬下山,只要我们肯干,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李小全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幸福的笑容在冬日阳光下显得格外灿烂。
新闻推荐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脱贫有良方 合力奔小康 哈达铺兴旺中药材农民合作社鼓了贫困户“钱袋子”
本报记者昝琦张小虎仲冬时节,寒意渐浓。在宕昌县哈达铺镇召藏村兴旺中药材农民合作社的院内,合作社理事长高新全正在用手翻晒着满院的党参。院子最里边的库房内,已经晒干的党参一垛垛整整齐齐码放着...
宕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宕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