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一双“红军鞋”,蹚出致富路

甘肃日报 2017-12-18 04:43 大字

本报记者昝琦张小虎

哈达铺镇,作为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而备受外界关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每年吸引着数十万人前来重温红色故事,感受红色文化。

围绕哈达铺红色文化做文章,红色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一批又一批寻找红色文化的游客到来,也带“火”了位于哈达铺镇的红军鞋厂。

1998年,高月菊、徐文林夫妇在自己家办起手工作坊,开始制作手工布鞋,经过多年探索,当初的手工作坊,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年生产量近2万双、年利润达70多万元的专业“红军鞋”生产企业。

位于红军鞋厂门口一侧的展厅内,雪白的墙面和顶部悬挂的大红灯笼相互映衬,四周的展架上展出了包括圆口鞋、草鞋、麻鞋、松紧布鞋、方口鞋、棉鞋、拖鞋、虎头鞋、老年工艺品鞋等不同系列的数十款产品,尤其是平常难得一见的草鞋,一下子拉近了红色历史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徐文林拿起一双草鞋介绍道:“这就是按照当年红军穿过的草鞋样式制作的……”一双普通的草鞋,就这样承载着对那段红色历史的缅怀,鲜活地展现在了记者眼前。

徐文林说,一双“红军鞋”的制作工艺,包括撑麻、搓绳、纳鞋底、做鞋面、裹底子等二十多道流程。一双全手工纳制的鞋,光纳千层底,一般都要耗费两天时间。

高月菊、徐文林还是哈达铺有名的创业扶贫带头人。红军鞋厂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妇女和残疾人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目前,红军鞋厂总共招工42人,其中有24人是在家灵活就业,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员工的生活;同时鞋厂也为17名附近村里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便利,使他们也通过鞋厂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徐文林说:“虽然他们身体残疾不能外出打工、干重活,但做起‘红军鞋\’来,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鞋厂员工刘金娥是鞋厂的直接受益者之一。她说,自己身体不好,所以没有出去打工,丈夫为了照顾家里也只能打短工,收入很不稳定。几年前刘金娥经别人介绍来到红军鞋厂打工,一个月下来至少能挣2000多元。(转2版)

新闻推荐

宕昌哈达铺老街,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

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毛泽东张闻天住室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旧址如今,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曾驻足停歇过的千米老街,宕昌哈达铺红军街是红军长征途...

宕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宕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