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纵深 爱心悬空,网络求助的尴尬

兰州晨报 2016-11-04 00:00 大字

宕昌县坞麻小学的孩子们在新校舍前合影。受访者供图郑海玉发布声明停捐局部截图。

近期一条“甘肃一小学孩子需要棉衣过冬”的消息在多地微信朋友圈频频出现,记者经查证发现,就该条信息,当事老师2014年接受的捐献物资够用后就已发布停捐声明,2015年、2016年入冬前该信息又改头换面出现,当事老师不得不连续两年发布停捐声明。

网传“爱心捐助”真假难辨,甚至出现“诈”捐行为,凸显了当下爱心悬空的无奈和尴尬……

A一条求助信息引发当事老师诸多困惑

“我是甘肃的一位老师,叫郑海玉,我们这里很穷,学校的孩子们真的很需要衣服,因为太穷了都买不起衣服鞋子,特别是秋冬了孩子们穿的还是那么单薄,很心痛,希望得到好心善心人们的帮助,新旧不限。如果您周围有六到十二岁孩子的旧衣服和鞋子,洗干净就可以了。这个岁数的孩子们太缺衣服。地址:甘肃省宕昌县阿坞乡坞麻小学,邮编:748501,老师郑海玉,电话15003630722……”

就是这条信息,让郑海玉“苦不堪言”。

2014年10月15日,郑海玉发布这条求助信息后,截至当年11月底学校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爱心人士捐助的各种衣物,足足用五菱宏光拉了100多车,彻底满足了该校孩子过冬的需要,还剩余不少。

然而捐助却自此持续不断,郑海玉的电话被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网友打爆。随后,他在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感谢所有的爱心人士,同时发布停捐声明。

让郑海玉始料未及的是,2015年10月,这条求助信息再次被网友翻出,他的电话再次被打爆,学校也频频收到来电咨询。无奈之下,郑海玉于当年10月10日,再次发布声明称“本人再不接收任何物资”。

但事情并未像郑海玉所想的那样就此终止。

2016年10月,求助信息又一次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该条信息内容都是照抄2014年郑海玉发布的那条信息,但信息中所留的电话号码归属地是青海海东,而且是个空号,让不少想捐助的网友困惑不已。

“需要捐还是不需要捐?”这个问题和诸多质疑也在网上甚嚣尘上。

“假的,我就是阿坞的,现在这里孩子们的情况是这样的,大人们每年给孩子们买三四套衣服,孩子们穿旧衣服的都很少。”2016年10月20日,宕昌网友“汤姆陈”在某平台发布的这条信息下如此回复。

不堪其扰后,2016年10月14日,郑海玉通过宕昌县教育局的官方认证微信公号再次发布声明:“近两年来,随着***和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坞麻村的农民生活有了根本性的改善。现在坞麻小学的学生再也不需要捐助了,希望各位爱心人士将爱心播撒到更需要的地方!”

这已是郑海玉第三次发布停捐声明了。

“2014年的信息发布后,这两年入冬前总是出现有人改编我原帖的信息后再次扩散的事,过分的是今年帖子里的电话号码都是假的,也不是我本人电话,但还是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干扰了我们学校的正常工作和村民的生活。”11月3日,郑海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工作生活被影响,但郑海玉还是很感谢关心学校的各地爱心人士。

不堪其扰后,郑海玉看到陌生号码都“害怕”,还将微信名改为“谢谢爱心人,衣物2014年已捐够了,不要了”。

现在的郑海玉已从坞麻小学调到其他学校,但爱心包裹2-3天还是能用五菱宏光拉一车。

“请你转告大家,不要再转发那条消息了,也不要再邮寄包裹了,再次感谢大家的爱心。”

B爱心人士的“愤怒”

2016年10月中旬,和郑海玉同为陇南基层小学老师的文县舍书乡舍书小学老师杜风洁,在微信朋友圈里,效仿郑海玉发布了一条类似的求助信息,瞬间在文县人的朋友圈中刷屏。

杜风洁的求助信息发布后,经网友转发扩散,他平均每天能接到来自全国多地的爱心电话20余个,不到半个月,杜风洁就收到了二十几包衣物。

东到辽宁,西到新疆,网友的爱心,通过杜风洁很快地传递给舍书小学50余名贫困学生,但频繁的电话,影响了他的正常教学工作开展。

“衣服是否消毒?孩子穿上会不会被传染?”部分接受捐助衣物的家长对此也有顾虑,在充分考虑受捐学生自尊心等多个方面问题后,求助信息发布半个月左右,杜风洁就停止了对旧衣物的捐收,并耐心地向打电话咨询捐助事宜的爱心人士解释原委。

“现在好人真的多,有那么多爱心人士帮助孩子们,我的心里暖暖的,大爱无疆,爱心无限。”采访结束后,杜风洁给记者发来这样的信息,“如果爱心人士有文具之类的物品给孩子们寄过来还是接收的,衣服之类的就不用了,替孩子们谢谢这些好心人。”

记者梳理网络信息发现,类似郑海玉、杜风洁这样的求助信息在发布初始,都是考虑通过个人的努力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后期,求助信息被篡改的事件却频频出现,甘肃陇南、四川凉州、贵州黔西南……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只是地址,而受伤的是爱心人士的“爱心”。

“对于那些像‘郑海玉\’这样发布寻求帮助的消息后,却不及时更正消息时效的发布者们,我想说的是,别把我们的善良不当数。”2015年9月,福州网友苏雅将信息转发多个大群后,被人提醒后方才知道郑海玉2014年12月就此信息就发布停捐声明了,“愤怒”的她却无处发泄不满。

“衣服物资或是一两百块钱,都承载着我们对山区孩子的关怀,沉甸甸的都是爱,然而最后却是被你们如此糟蹋,你叫我们以后如何相信其他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信息?”苏雅如此质疑。

爱心网友中,除了对类似虚假消息的质疑,更多的人只能无奈一笑。

“本来高高兴兴地把家里的旧衣物洗干净收拾好,准备快递时发现是假消息,那个郁闷啊。”此前,兰州市民朱慧在朋友圈也多次看到类似求助信息,但收拾好衣物后,知道是假消息,她相当无奈,只好将洗好的旧衣物束之高阁。

对于类似过时甚至虚假捐助信息的出现,兰州生命之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刘利刚也很无奈,从2010年开始公益活动的刘利刚也组织了很多给贫困学校捐献物资的活动。“我们经常会接到类似的求助信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核实后才向公众发布消息,并确定捐助点,统一接收、发放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

面对虚假求助信息,刘利刚说:“这种情况浪费了爱心人士的‘爱心\’,打击了大家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

C网络“诈”捐 爱心网友怎么识别?

郑海玉遭遇的尴尬,已经演变成另一种形式:一些不法之徒作为敛财的手段,屡屡让爱心悬空并受骗。

据了解,甘肃不少偏远地区受限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仍有数量不少的贫困学生存在,而老师的爱心求助则因给当地政府“抹了黑”被叫停。

“想做件好事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一位要求匿名的甘肃某地基层老师告诉记者,曾想给学生求捐的他,在考虑各种风险后,主动打消了念头,转而通过熟人进行一对一的学生帮扶。

郑海玉、杜风洁的求助信息发布后,来自全国的爱心包裹纷至沓来,在满足了孩子们需要的基础上,过多的物资剩余反而成了累赘,导致真正需要的地方无法得到满足。

“衣服多得不能再多了,那么多包裹到了,还不能都退了。”对此,郑海玉深有体会,除却给孩子们的,郑海玉将剩余的衣物送给了学校临近的贫困人员。

而杜风洁虽然很快地叫停了捐助,但包裹还是不停地发来,如何发放衣物却成了难题。

“现在贫困学生毕竟只是少数,他们穿上捐来的衣物,也有一些学生在背后指指点点,从而导致受捐学生压力过大。”杜风洁告诉记者,因此,在发放捐助物资时,杜风洁总是在登记后,再单独送到学生家中。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部分受捐学生家长出于对衣物安全的考虑外,加之现在的孩子早熟、自尊心强,也有点排斥类似捐助行为。

记者梳理网络信息发现,类似郑海玉、杜风洁发布的这类求助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后,将收到的爱心捐助集中后变卖,形成非法利益链,不仅使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还让爱心人士的爱心“付诸东流”。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现在很多慈善捐助信息往往借助这些渠道发布,但由于发布这些信息的用户往往都是一些个人,难免有心怀不轨之徒混迹其中。”甘肃合睿律师事务所律师颜东凌说,“现在已经发生一些已经被证实为虚假慈善捐助信息的案例,更有不法之徒编造慈善信息骗取社会公众的捐助物资款项。”

“类似诈捐案例的揭露,从小的方面看是一起个案,但说大了就是伤害社会公众从事慈善事业的信心,也伤害了愿意参加慈善捐助的个人。”颜东凌说,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他建议捐助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以免上当受骗,“一是捐助信息来源尽量从正规媒体、正规慈善组织等渠道选取。二是尽量与接受捐助的个人和组织取得联系核实真实性。三是如果自己精力有限可以尽量通过红十字会、壹基金等正规慈善组织进行捐助。”

兰州晨报记者 赵野

新闻推荐

通往致富坦途兰渝铁路岷广段开通侧记

甘肃经济日报陇南讯(记者燕澜月实习生程林娜)月-日,记者一行从兰州出发,经漳县、岷县,深入陇南哈达铺、宕昌、武都等地,实地感受陇南人民对火车的期盼。哈达铺纪念馆资料征集研究科科长赵王林告诉甘肃经...

宕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宕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