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给你一片晴空——宕昌县贫困山区村学见闻(下)

甘肃日报 2013-06-13 21:41 大字

本报记者 吴梦寒

两个人,半片铧,一所学校,一辈子。

5月25日上午,宕昌县新城子藏族乡新坪村教学点。56岁的老校长杨德明和过去39年中的任何一个早晨一样,从容地走进教室。

“同学们,把书打开,我们来朗读《棉花姑娘》。”杨德明走上讲台,开始了一天的教学。讲台下,十几个孩子坐得端端正正,跟着杨德明诵读。学校另一位老师虎春梅,则在对面的教室里,给二年级的孩子们上语文课。

孩子们琅琅的书声,飘荡在幽静的山村,成为一个温暖的片段。

下课了,杨德明走到院子里,拿块石头敲响了挂在树上的半片铧。杨德明笑着说,学校没有电铃,这半片铧还是1976年从一架废拖拉机上拆下来的。

说话间,杨德明来到隔壁房间,端起电饭锅里煮着的鸡蛋,拿上牛奶,给学生发放营养早餐。虎春梅则拿了一小罐盐,孩子排队给鸡蛋上撒点盐。两个人十分默契。

趁课间休息时,杨德明和虎春梅还认真地指给我看,哪棵兰草是他们到山里挖来的,哪棵树是学生送的。

“这里现在只是个教学点,加上一、二年级和学前班,一共有20个孩子。但是过去却是个村学,学生多的时候有五个年级,100多个孩子。”杨德明介绍。从1974年起,他就在这里当民办教师。

“开始是我和杨国柱老师,后来变成三个人,后来又变成两个,再后来虎春梅老师来了。”在杨德明的印象里,学校的老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有公办教师,有民办教师,但最终除了虎春梅,没有谁能在这个贫困山区村学留下。

“不能怪人家,这是纯藏族乡,条件差,大人们都不会说汉语,不是本地人当然留不下。”杨德明说。

虎春梅不是本地人,1984年她到这儿时,还只是个21岁的女孩儿。刚到这里,门前的那条山路弯弯曲曲,塌板房黑乎乎的,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又不懂藏语,她几乎打了退堂鼓。

有一年,她背着背篓出山给孩子们买书,30多公里走下来,一双鞋就走烂了。“最怕的就是晚上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学校里。”虎春梅笑着说。当时有多困难,虎春梅忘不了,但是她还是留下来了。

“还是舍不得这些孩子。”虎春梅说。虽然在异乡,但是这里的人对她很好。到现在,虎春梅还记得哪个娃的妈妈担心她一个人住着害怕、叫她到家里去住,谁家常给她送饭。就是这样的情分,留住了虎春梅。她在这里嫁人、生子、安家,把新坪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新坪村的娃当成了自己的娃。

宕昌县城关镇计生办主任杨尚仁,至今仍然十分感谢杨德明给了他一片晴空。11岁那年,母亲去世对他打击重大。家庭的贫困,亲人的离世,他灰了心,想辍学回家帮父亲干活。

杨尚仁放弃了,父亲也放弃了,但是杨德明不放弃。他一遍又一遍到杨尚仁家找他,“不能因为一些困难就放弃,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人生。”道理一遍遍讲,杨德明硬是把杨尚仁给讲回来了。

而这些年,像这样被追回学校的孩子不知有多少。“我这么做,只是凭良心。孩子们还太小,他们不明白后果。但是10年、8年以后,他们一定会后悔。”杨德明说。

如果不是因为良心,虎春梅说自己早就走了。因为档案错误,本来可以转正的虎春梅,到现在还是个民办教师。原先每月80元工资,到2009年涨到440元。这点钱不多,支持她留下来的就是良心。

只有一次,让虎春梅感到没钱的难堪。去年她的眼底出血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很危险,让她做进一步检查。可虎春梅却付不起这笔费用。最后她要求医生给开了瓶眼药水,就了事。可是,拿到划价单时,虎春梅还是呆住了。一瓶药水要25元,可她兜里只有20元。素来脸面薄的虎春梅,不得不出去找同学借了10元钱。

其实,虎春梅的丈夫早就不让她再教书了,到城里开个小饭馆,怎么也比干这个强。要知道,虎春梅可是村里有名的大厨,村里的红白喜事少不了她。虎春梅也犹豫过,可是看到村里孩子渴望的眼睛,虎春梅说自己还是舍不得,离不开。

舍不得就干了一辈子。因为杨德明39年的青春,虎春梅29年最好的年华,从这个小山村走出去的国家干部有300多名。而一沟之隔的岳藏莆村就只有3人走出了山村。岳藏莆村老支书杨顺连说,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好老师。

“我不跟人家比吃比穿,我就比学生。”虎春梅说。她最欣慰的是,走在县城里,不管是骑自行车的,还是坐小汽车的,只要是她的学生,都会停下车来,恭恭敬敬叫声虎老师。这个时候,她觉得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新闻推荐

国务院工作组高度评价甘肃省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工作组高度评价甘肃省抗震救灾工作本报漳县讯(记者卢吉平文洁)7月24日下午,国务院工作组专门听取省政府工作汇报后,高度评价甘肃省抗震救灾工作。民政部副部长姜力认为,甘肃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

宕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宕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