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年前子孙流散甘肃提督后裔今何在

兰州日报 2010-06-09 05:50 大字

在百年前,也就是清朝光绪年间,曾历任甘肃提督及陕甘督标的邓全忠,在任期间,他的另一儿子及子孙流落甘肃,下落不明。现住四川省冕宁县的邓全忠的传孙邓世纲,曾经苦苦寻找他们,以求亲族团圆。

2004年6月,远在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镇五一村的邓世纲,向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打来电话反映,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大约年代是1891年前后,他的祖辈邓全忠时任甘肃提督、陕甘督标,其在任期间有个失散的儿子,曾定居甘肃境内,如今其子孙流落甘肃,下落不明。当时邓全忠的其他亲属回到原籍四川。

邓世纲说,他是邓全忠的传孙。他的祖辈邓全忠是曾任甘肃总兵邓愈的第十六世传孙,事隔一百多年,他的亲人在甘肃失散的具体时间不详,大约是在清朝光绪、同治年间失散。

多年来,他们一行从四川专程赶赴兰州、嘉峪关、酒泉等地,设法查访没有结果。

据“甘肃新通志”载:邓全忠,四川人,清朝光绪十一年,任陕甘督标中军副将,又任甘肃提督,主管地方军务。刚上任期间,因甘肃、西宁交接地带发生战乱,邓全忠统领10万将士兵发西宁,围剿叛敌,他亲自上阵,鼓舞了士气,并凯旋而归。同治五年,甘肃境内连年饥荒,身为甘肃提督的邓全忠亲带将士赶赴碾伯(今为青海省乐都县)筹粮,赢得甘肃人民爱戴,并得到朝廷要员左宗棠的赞赏。

另据史料载:光绪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891年,邓全忠锦衣还乡,回到四川老家为母亲祝寿。由于他战功显赫,光绪帝闻讯后亲赐寿匾并题书写到:“宣威介寿”四个字,后被刻为石碑,供后人瞻仰。如今此石碑被列为国家文物由当地有关部门收藏保护。

因全国邓姓支系甚多,他们的姓氏从明朝宁河王邓愈开始。邓愈祖居虹县(安徽泗县)。在明朝洪武年间,宁河王邓愈时任甘肃总兵,主管地方军务。明朝洪武5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邓愈被朝廷封为卫国公。

为方便军运,他和当时的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的地方开始修造浮桥,用铁链系木船24艘,顺架木梁,横铺木板,旁设红栏。至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使浮桥坚固,时任甘肃总兵的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城西10里处,称“镇远桥”。两岸各置两大铁柱,以系缆绳。铁柱每根重约10吨,长5.8米,俗称“将军柱”。如今,被称为“镇远桥将军柱”的遗留的一根铁柱,由政府部门作为文物,永久性地矗立在兰州市中山铁桥东侧,以供市民瞻仰。

从有关史料介绍的情况来看,邓愈曾在甘肃平定了一次叛乱后,皇帝让他回京复命并请功领赏,但不料在返回朝廷的路上意外身亡。邓愈曾有三位夫人,8个儿子4个女儿。他的8个儿子除第8子幼年夭折外,其他7个儿子均在明朝做将军。长子邓镇因他人犯罪受到株连,其后裔自明末闯王李自成进京后,散居北京组固山一带。

明朝洪武三年,邓愈的四子邓钦随父西征青海,随同前往的还有大将徐达、李文忠。洪武六年,西征结束后,邓钦又驻兵甘肃岷南。洪武二十三年,甘肃和青海等地又发生战乱,邓钦在迭部为国捐躯,其后裔在明崇祯年间“武冈之变”后,又回到岷南,成为庶民。其余几个儿子后定居江苏、安徽和甘肃宕昌县。

如今,在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家住兰州市七里河区的邓显祖便和四川的邓世刚取得联系。原来,邓显祖就是邓世刚苦苦寻找的亲族,他是流落并定居在甘肃的邓提督的后裔。。

邓显祖告诉邓世刚,曾经流落到甘肃的邓全忠的儿子,正是他的爷爷邓学谟,邓显祖的父亲就是邓全忠的第一代传孙邓宗海,邓学谟生前一直有个遗愿,在生前告知其子孙说,他们大多数家族在四川,希望一定要找到定居四川和其他地方的亲族。

就在邓世刚在甘肃找到亲族的时候,远在安徽泗县的住户邓传则闻讯后也和邓世刚和邓显祖取得联系,他也是曾任甘肃提督邓全忠的亲族,也就是明朝甘肃总兵邓愈的第二十一传孙。在得知邓全忠的后人在甘肃有了下落时,他打算将和甘肃及四川的亲族及其他地方失散的亲人取得联系并希望得以团聚。

至今,邓愈的第三子邓镛的后代均定居在安徽泗县,邓愈的其他后裔先后和住在老家的邓传则等亲人取得联系,并曾两次团聚。但是,邓愈的四子邓钦、五子邓锌、六子邓铨、七子邓钳四人,在《古虹邓氏宗谱》只写有他们的名字,但不知他们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

新闻推荐

灾后宕昌—— 中药材产值实现3.9亿元

5·12地震后,宕昌县25个乡镇334个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作为该县的农业支柱产业中药材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灾后重建工作开展后,当地政府把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当地特...

宕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宕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