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回归本真
郭莹琳
语文学科蕴涵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之观念,与品德学科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语文学科完全可以从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提升内涵;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奠定语文教学的知识资源,并提高语文理解、思考能力的广度、深度、力度。同样,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也有利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二者融合的价值远超过单一学科。
一、语文教学要恰到好处
在语文教学中当“工具性”占主导时,我们可以把语文做成纯粹的语法、修辞的“枯树”;当“人文性”占主导时,思想政治教育又占了先导地位。只有将二者统一,才能把握好语文与品德之间的“天平”。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有《蓝色的树叶》一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思想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道理。在本课教学中,切入点不同,语文课与品德课只有一步之遥。语文课侧重点应该是李丽和林园园之间的三次对话,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对于课文所表达的“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品德”这一主题,教师在孩子们讨论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即可。如果教师继续展开讨论:在生活中你帮助过别人吗?你以后打算怎样做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以升华思想感情,则这一节语文课就变成了品德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应当恰到好处,否则便成了思想教育的说教。
二、课程整合,资源互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了水的特点:“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人们想出种种办法,让我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语文是通过借助语言文字形式、文本解读,获得感悟,启示学生明白道理:水存在的形态不同,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从思想品德的角度看,这篇课文包含两层含义: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果遇到水灾,我们应该这么做。当然,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要阐释这些观念。
与语文《我是什么》课文相对应,在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中有《水生气了》这一话题。相对于语文教材的故事性文本,品德与生活教材首先是从三个体验性的主题活动展开的。“看一看,演一演”:让学生说说应该怎样躲避洪水;“议一议”: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想想水生气了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危害;“找一找”:找找水生气的原因,树立孩子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进一步明白水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
由此,学生就是在语文的理解和品德与生活的交互作用和互补中,建构起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关系和思考方式。因此,不论语文课还是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教师注意和分析这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将二者兼顾起来,充分利用这种关联兼互补的资源,那么,学生的收获将是增值的、饱满的、全面的,这就是学科间融合的魅力。
(作者系成县东街小学教师)
新闻推荐
张旭辉后进生在每一个班级每门学科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有较强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