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环保世纪行】开启绿色新生活

甘肃日报 2018-07-20 04:50 大字

本报记者徐爱龙张富贵

雨中的鸡峰山云雾缭绕,山色青翠,一派烟雨朦胧的景象。近日,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陇南市成县,就鸡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采访。

“我们对保护区功能区划进行了调整,有效缓解了生态保护与当地发展的矛盾。”成县林业局局长李锐告诉记者,以前保护区面积过大,界线不明确,保护起来也比较困难。现在将人为活动较为频繁、不具备保护价值的地段调出。对于无法调出地段的村民,则通过异地搬迁进行集中安置。真正把保护价值高、人为活动少的地段,严格按照保护区条例进行管理保护。

沿着曲折的山路徒步前行,道路两旁草木旺盛、郁郁葱葱,行进途中,见到几家农户。李锐告诉记者,为了实现保护区经济效益不减少、农民收入要增加、生态保护要提升的目标,成县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利用保护区气候适宜,林缘地带腐殖质营养含量高的优势,把核桃种植作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在林下搞种植、养殖、种苗等产业。还聘请了当地村民为生态护林员,参与保护区管理,每人每年可收入3000元至6000元左右,“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经济”。

“最难的还是对村民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说起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难处,正在带队巡山的成县森林公安分局鸡山林区派出所所长陈耀华坦言,以前村民大都种植小麦、玉米等,成本高、收益少。为了手里宽裕点,经常冒着违法的风险到林区“找钱”:盗猎、挖山货、砍竹子。而山里的野鸡、野猪也经常“光顾”村民种的“一亩三分地”。

工作中,民警本着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以批评教育为主,遇到文化程度低的村民,就向他们一字一句地讲解法律条文。“现在村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遇到野猪等毁坏庄稼,不再去伤害它,而是用敲盆子或者放鞭炮的方式进行驱赶。”陈耀华说道。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种点玉米和小麦,忙活一年也就收入几百元,全靠出去打工挣点钱。”鸡峰镇朝霞村村民杨锐军说:“现在的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呢。”2015年,杨锐军一家从深山里搬到了半山腰的马路边,修建了砖瓦房,家中的大部分耕地或退耕为经济林,或种上核桃树,树下再套种菜籽,还养了200多只鸡,30多头土猪,现在核桃树已开始挂果,有了经济效益。如今,杨锐军已不再外出务工,一心发展自家的“林下经济”。“虽然种的地少了,但收入多了,没想到搬出来不仅没有影响生活,反而比以前更好了,还保护了山上的植被……”说起搬出来的生活,杨锐军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新闻推荐

故乡是一座画廊

牛旭斌故乡小川是烟云布设的一座画廊,春天是水粉画,夏天是工笔,秋天是写意,冬天是水墨画,可以说是一座鸟语花香的后花园,一个归...

成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