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村:山乡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白杨通讯员陈东平
初夏时节,走进成县镡河乡半山村,到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平整的水泥路、明亮的路灯、热闹的广场、齐全的设施……一排排干净整齐的民宅,一张张充满幸福和自豪的笑脸,使半山人焕发出勃勃生机。
成县镡河乡属秦巴山贫困片区乡镇,而半山村地处镡河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村上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
“过去的半山村,通村道路特别难走,坡大弯急,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根本就没法走,提起来就头疼,特别是满村子除了脏、乱、差,剩下的就是穷。”半山村村民赵海琴激动地说。
现如今通过双联行动和***精准脱贫,昔日的半山村成了全县生态文明新农村,村上通了水泥路,小巷道把家家户户相连,崭新的房屋错落有致,文化广场修到了家门口。每当傍晚时分,群众就来到广场上,伴随着愉悦的音乐声翩翩起舞。
今年52岁的妇女王翠英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告诉笔者:村上的文化广场是姐妹们跳舞的好去处,村里还开展了评选星级文明户、好儿媳、好婆婆等活动。农闲时节,到农家书屋看书、到广场上跳舞的人多了,喝酒、赌博的现象少了。
村支书强志宏告诉笔者到目前为止,半山村已收到村民自愿捐赠的铜器、字画等文物200多件,其中石磨、犁、老烟袋、水烟瓶等传统生活生产用具上百件。手工小作坊以织布、打铁、手工挂面为主,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初期,九碗三行子的饮食文化在婚丧嫁娶中盛行,至今沿用。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制约半山村群众贫困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村上赵清海和刘冬梅想发展土鸡养殖,但没有圈舍又没有资金……正当大家都在为缺资金而发愁之时,***专项贷款如同春风吹暖了半山村,帮扶干部、乡村干部紧抓这一机遇,帮助符合政策要求的贫困户成功申贷***精准脱贫专项贷款19户123万元,用于发展花椒、中药材、土鸡散养等增收项目。至目前,全村899亩土地实现了核桃全覆盖,发展花椒150亩、中药材180亩、土鸡养殖1000多只,养殖土蜂13户102箱,初步形成了农、经、养多元化产业结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周者军 通讯员 陈东平11月22日一大早,记者走进成县索池乡大草湾村卫生室,屋子里暖意融融,村医贾诚正用听诊器给一位小孩...
成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