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平凉日报》
□吕福贵
那年我大概四五岁,一天进城归来的父亲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市民真勇敢,他嫌高音喇叭扰民,便给《人民日报》投稿,后来高音喇叭就被关闭了。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幼小的心灵便萌生当记者的梦想,这样遇到不平事就可以向报社写稿反映。
上学后能读书看报了,我想方设法找报纸看,每年过年母亲糊在墙上的报纸,我坐下看,睡下看,一年下来能背下好多文章,也记下了不少记者的名字,很是仰慕他们。
上师范时,有一天,在运输公司当班车司机的姐夫愤愤然讲了一件事,他开车遇到车祸,他和助手停车救人,送伤者到医院,但报纸上刊登出来的文章对他只字未提。我听了很是不平,问明详情并经助手核实后,连夜写了一篇千字左右师徒见义勇为的通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给多家媒体,结果《平凉报》、《甘肃日报》、甘肃电台、泾川广播站相继刊登或播出。首战告捷,我异常兴奋,邀了几个同学,用14元稿费买来酒肉和罐头庆贺。从此,我的写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中午,我到学校图书室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平凉报》等报刊,分析每个版面的用稿特点,然后利用周末节假日骑着自行车深入乡村、厂矿企业采访,晚上回来连夜写稿,第二天,找同学帮忙抄好,再去邮局投稿。上学期间,我已在《平凉报》、《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等新闻媒体上稿30多篇,并被聘为《平凉报》通讯员。
由于我在写作方面的特长且已小有名气,毕业时无任何背景的我--一个农村孩子,荣幸地被分配到县教育局担任办公室秘书,一年后,县广播电台成立,我又梦想成真,如愿以偿地调到了这里,成了一名记者。除完成县广播电台采写任务外,每年我在《平凉报》、《甘肃日报》等省市媒体上稿100多篇,而且用“晓义”笔名写了不少惩恶扬善、针砭时弊、为民代言的批评稿件,如有罗汉洞乡村民的土地纠纷、县鞋厂改制时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久拖未决的事,经《平凉报》刊发后,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使反映的问题很快得到了妥善解决。
1988年以来,当时由于物价上涨,一些领导干部倒卖农资产品而引发的“反官倒”、“反抢购”风波时有发生,极大地挫伤了最先尝到改革甜头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化解这股民怨,引导农民群众正确看待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合理表达诉求,黄家铺乡党委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及时采取组织乡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民主对话算账对比的方法,联系实际对农民群众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年11月下旬,我和时任黄家铺乡党委书记的赵国杰骑着自行车跑了9天,采访了9个村的上百名干部群众而写就的黄家铺乡形势政策教育方面的通讯《拨开云翳心头亮》,经编辑斧正后,在1988年12月3日《平凉报》头版头条刊登。通讯员稿子上头条微乎其微,因此这对我是极大地鼓励和鞭策。记得1988年12月3日至5日,也就是报纸刊登这篇文章的当天,正值“平凉地区政治思想教育现场会”在泾川召开,这天早上,我们坐车下基层参观,平凉报社一位副总编问我:你叫某某,你写的一篇通讯稿子今天在头版头条登了,确实写得不错。这篇稿子登出后,社会反响很好,不仅有力地配合了这次现场会,而且成为当时指导农村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范例,并被省市评为年度好新闻,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新闻推荐
左眼阅世,右眼觅诗。这是作家、诗人汪渺的自画像。读汪渺新近推出的诗集《创世纪》(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年12月版),我们能够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他的...
成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