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教育,他“囤货式”建房11载……
一间三层结构的木屋,残疾人贫困户杨仁德一家修了11年,因为建房原材料是他们一年一年“囤”出来的。
一边是两个小孩的教育,关乎未来;一边是刚需的屋子,关乎当下。杨仁德毫不含糊向教育倾斜。这,才有了“囤货式”建房。杨仁德的儿子杨增辉在三年前考上了河池学院,是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白文村的第一个本科生,让杨仁德备感欣慰,也让这些年吃的苦有了意义。
教育比住房重要,培养村里第一个本科生
杨仁德右手残疾,属于四级残疾。在他9岁那年,因被毒蛇咬,杨仁德的右手就留下了无法治愈的伤,当年也因这个伤,杨仁德停学了两年,所以学业落下了。经历过这些,杨仁德更加坚定让儿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杨增辉今年已是大四,作为一名艺术生,他的求学之路比普通学子费用更高,学费、乐器费、培训费等对于贫困家庭而言不是小数目,杨仁德也感觉吃力。杨仁德记得,儿子高二那年在南宁培训,有一天学校要收培训费,杨增辉的伙食费也没有了,加在一起要1万多元,恰好那个月杨仁德家里很拮据,怎么也凑不够这笔钱。
“再顶顶。”杨仁德很坚定。他通过借款、预支的方式,东拼西凑将那笔钱凑齐,坚持要给儿子有梦想有希望的未来。
不读书,就走不出大山,杨仁德不止一次这样告诉儿子。杨增辉看得见父辈的辛苦,也明白父亲的用意,通过努力成为了白文村第一个本科生。
“囤货式”建房,11年终建成
27日下午,记者走进了杨仁德的家,刚修好的木屋尚未完全竣工,外墙处还有几处特地留空的缝隙。“这间木屋我们修了11年,现在总算是有了稳固的住所。”杨仁德不太在意这些外在条件,而是认为培养孩子更为重要。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杨仁德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这些年,杨仁德与妻子在柳州打工,除去一家四口的日常开支,基本被杨仁德用于教育投资。
在保证孩子教育经费足够的基础上,如果当年还略有结余,杨仁德便“囤货”建房。今年购置一些瓦砖,明年购置一点木材,后年再采购几桶油漆,这样一年又一年地“囤积”原材料,终于在今年有了自己的木屋——在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杨仁德拿出了家中积蓄,终于修出了一间木屋,一家四口有了稳固的安身之所。
扶贫暖人心
这些年,杨仁德与妻子基本都在柳州打工,原因跟他们的小女儿有关。杨仁德的女儿先天性耳聋,10年前,在政府的帮助下,其女儿得到一副助听器。由于每个月都要来柳州保养,杨仁德便带着妻子儿女来到柳州生活,这样也能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当然,生活压力也更大。
对于女儿的培养,杨仁德有自己的坚持,在能力范围内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女儿没有去特教学校,就读于普通初中,虽然过程很周折,也是希望她有好的教育。”杨仁德表示。
原本,杨仁德与妻子在柳州某木板厂打工,但今年其妻子生了病只好回到村里。
杨仁德妻子回到白文村后,驻村扶贫队想办法给她找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如今,杨仁德带着女儿在柳州生活,他白天干活晚上辅导女儿学习,其儿子明年也大学毕业了。“不要跟别人比房子,而应该把眼光放远,小孩未来的前程可比这个重要多了。”杨仁德对未来充满信心。
市城管执法局驻白文村第一书记刘翀介绍,杨仁德一家于2015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经过这些年的帮扶,杨仁德户是2020年的预脱贫户,截至今年9月,他们一家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八有一超”的脱贫指标。“这些年,家里得到很多政策扶持与关照。因为国家,我们的生活有了改变,我们全家都很感动,内心充满感激。”杨仁德表示。
本报记者 叶露婷
新闻推荐
9月17日,无人机航拍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知了村梯田秋色。秋分将至,当地种植的水稻迎来丰收季,层层叠叠的金色梯田、鳞次...
三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江侗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