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现代设计制作微缩模型用于教学,开设网店展示传统技艺…… 25岁“掌墨师”开辟侗族木构建筑传承路
■本报记者陈蕾/文赖有光/图
在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座座不用铁钉,仅以榫卯衔接的木构建筑令人惊艳,而“掌墨师”则是侗族木构建筑的灵魂人物,他们无需任何精密复杂的工具,就能在脑海中描绘设计出精准完美的构建步骤。如今,年仅25岁的新一代“掌墨师”何绍力正以自己的方式,为传统手工技艺注入新活力。
年轻侗乡“掌墨师”技艺高超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始于魏唐的干栏式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堪称侗族地区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更因其营造过程中包含了厚重的文化信息,被誉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文化的“活化石”。
但凡到访过柳州三江的人,必定会被绿意掩映中的侗族木构建筑所吸引。这些建筑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整座建筑看不到一颗铁钉,完全通过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的工艺来完成,其中最为出色的建筑为风雨桥和鼓楼,此外还包括干栏式民居、寨门、凉亭、井亭、粮仓、戏台等建筑种类。
侗族木匠造楼没有任何图纸,而是在长期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测算简捷、易于操作的营造尺——香杆(也称匠杆)。香杆是用半边楠竹刮去表皮后制作而成,其长度以该座木建筑最长的一根柱子长度为准。
一座木建筑通常只用一根香杆,而制作香杆的人便是侗族木匠之中的佼佼者“掌墨师”。依靠超群的计算能力和记忆力,“掌墨师”在丈量地基后便根据地形,确定建筑物的基本构架,而后制作香杆。当香杆制作完成时,整座建筑的式样设计、组织施工以及每道工序便刻在了“掌墨师”的脑海之中。
耳濡目染爱上木构建筑建造
作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密码的解码人,长期以来,“掌墨师”技艺全凭老师傅口口相传。何绍力的爷爷曾是当地有名的“掌墨师”,遗憾的是,由于爷爷去世得早,何绍力的爸爸并未传承下这门手艺。到了何绍力这一辈,只能从旁人的讲述中感受侗族木匠的高超技术和灵巧的双手。
2006年,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开始逐步构建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并长期开展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指导。耳濡目染之下,何绍力渐渐对传统手工艺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外求学时更选择了设计专业,深入学习现代设计理论知识。
当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何绍力才发现,原来任何华丽时尚的建筑,都比不过家乡造型精美、结构精巧的木构建筑,因为平凡又精准的一榫一卯之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侗家人守望并传承着的民族技艺和工匠精神。
开网店展示侗族传统技艺
2017年,在老师傅的传帮带和自己的努力下,时年22岁的何绍力成为县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侗族木构建筑的精妙之处?年轻的何绍力有自己的想法。
“经验丰富的‘掌墨师’全凭建造经验,先脑海中确定方案,再组织施工队伍完成整个建造活动,并且可以一次成功,毫厘不差。”何绍力说,“掌墨师”功力深厚,但是由于没有建筑图纸,外行人很难理解,也不会花时间专门研究。
于是,何绍力将自己所学的现代设计理论知识与传统手工技艺相结合,对侗族木构建筑进行解剖、重组,在复原建筑图纸的基础上,选用质地较软、容易加工的桦木,将侗族风雨桥、鼓楼等代表性建筑制作成全部为榫卯结构的微缩模型,并与各个学校合作,将模型用于学生教学。
2019年9月,何绍力在淘宝开设网店,展示并出售自己制作的各类榫卯木质建筑微缩模型。何绍力说,制作一个微缩模型通常要耗时一个多月,开网店主要是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门传统技艺。目前,何绍力正在筹备出一本侗族木构技艺的专业类书籍,并计划将微缩模型简易化,做成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手工玩具,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手工艺的乐趣。
新闻推荐
日报消息(记者宋美玲)8日晚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今年第19号暴雨防御警报,提醒各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市防汛抗旱指...
三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江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