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党建”唱响团结之歌 三江用活“款”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见闻

柳州日报 2020-07-08 10:26 大字

近日,笔者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看到,居民与党支部共同制定的《古宜镇南站社区村规民约》挂上了墙,村民自觉遵守,社区干净整洁,邻里和睦。“在三江有种古老的‘款’文化,也被称之为‘侗款’或‘理款’,随着少数民族群众搬入城镇生活,‘款’词也焕发了新的活力。”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党总支部书记肖德新向笔者介绍。

据悉,由于侗族群众没有自己的文字,为便于记忆与管理,他们将族内的“法规法条”等内容编成歌曲,用唱歌的形式告诉族人应遵守哪些行为准则,以及用来传颂优良品德。久而久之,“款”词便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村规民约。

如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大局上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党员的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营造团结友爱、和睦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氛围,三江“创建”和“党建”一起抓,充分挖掘“款”文化,发挥党旗引领和党员模范作用,构建党员与居民、协会等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加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促进民族团结,为柳州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而努力。

民族团结+党旗引领+民心凝聚 开启和谐主旋律

“通过建设湘桂将王屯同心社区,我们同一个屯的两省区兄弟姐妹更是亲上加亲了。”同心社区党总支部书记王风明开心地说。同心社区是广西三江林溪镇林溪村和湖南省通道县陇城镇洞雷村村民共同居住的一个纯侗族社区,社区共有41户,其中广西31户。今年以来,通过民族团结+党旗+居民的形式制定村规民约后,社区居民利用鼓楼讲“款”宣讲条例规定,号召更多居民遵守村规民约,让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发展扶贫产业,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很快,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两省区群众在此共生共乐共事、共建共治共享,团结友爱如一家,同心社区也被林溪镇列为民族团结创建示范点。

除此之外,三江还依托“鼓楼讲坛”“戏台讲款”红色阵地优势,在鼓楼坪、戏台等党群服务阵地,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95个,将乡村治理内容汇编成了“村规民约”;村级党组织党群工作者组织老人协会成员,网格化进入社区与居民面对面、心贴心宣传村规民约,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问题共计1.5万件。

民族团结+党员领头+居民响应

奏响发展大合唱

“在社区优秀党员的带头下,搬迁群众都非常遵守村规民约,不仅自觉维持社区环境等,还很快适应了县城生活。”肖德新说。古宜镇南站社区是三江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入住群众共有6119户27124人,分别来自三江14个乡镇的侗、苗、瑶、壮、汉等不同民族。由于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的不同,部分群众搬入社区后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为凝聚力量,促进团结,三江整合资源,发挥老人协会、优秀党员在农村、社区的统筹积聚核心作用优势,坚持以“就地就近、互联互动”为导向,建立“党支部+老人协会”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形成“党建+村规民约”“老人协会+监督参与党建”的联建共建模式,对村里自然景观、节日、舞蹈和古歌进行挖掘整理,积极开展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体娱乐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欣赏,增进交流交往交融,让搬到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镇,在县城也能传承弘扬古老文化,感受家的温暖。

同时,三江还凝聚了老人协会、离退休老干部等群体力量,让他们在2800余名党员的带头组建下成立了“红色服务暖心团”队伍,搭建了180个“和谐家园”纠纷调解平台,帮助更多搬迁进城的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活难题;组织引导村民共同参与讨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综合运用法律、教育等多种方式,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目前,“红色服务暖心团”在三江各村屯、社区公共场所张贴“村规民约”等内容18900余份,激发群众自发参与乡村治理活动达20余万次。

(覃珩莫珍世)

新闻推荐

粽子飘香订单来

6月22日晚,侗族妇女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岩寨屯结伴包粽子。据了解,端午节前,三江程阳八寨景区的侗族妇女依托民俗...

三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江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