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本地可跃龙门的那条“鱼”

柳州日报 2019-08-10 09:17 大字

据《广西日报》8月4日报道,来自全国14个省份的100多名代表,于近日现场观摩了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三江“稻渔综合种养”获观摩代表热赞。

稻田养鱼、养蟹等立体养殖并不新鲜,南方北方水稻产区都有此事。三江的稻田养鱼也是传统做法,不过原先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产量和规模上不去,更难以变现推动市场消费,增加群众收入。

然而,自2014年起的摸索实践,使三江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如今已推广至7.5万亩,“两茶+稻渔”等主导产业贫困户覆盖率达96.5%以上,让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

三江“稻渔综合种养”获肯定,其中涉及几个因素:对应了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这个热点;做好产业规划,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和标准化推广;打造、形成了三江“高山稻鱼”“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这也是当前消费升级且市场追捧的热点。

这几个主要因素,让三江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偏远贫困山区脱颖而出,其“稻渔综合种养”扶贫特色产业获农业农村部推介,引来全国各地代表现场观摩,足见其从传统中推陈出新的思路与做法,有值得学习甚至在稻作区推广的价值。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三江稻田鲤鱼却已不再是那条鱼了。2017年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后,其跃入“龙门”有了“官身”。“一条鱼”游出侗乡,拓出一条脱贫新路。

细看这条“路”,三江的扶贫特色产业,既因地制宜尊重传统,更摸索实践推陈出新,使这条“鱼”的价值,远不止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当地群众增收。三江的脱贫攻坚实践,让我们再次认识到:在担当实干面前,任何脱贫路上的拦路虎和贫困“硬骨头”,都一定有其脆弱不堪的“软肋”。不惧困难敢作善为,脱贫攻坚就会柳暗花明,我们就能如期精准完成我区脱贫攻坚重任,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这条“路”还证明,在传统与新常态面前,开放的视野和多维的思路,就是一条条从困境中延伸向未来的前进之路。一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百姓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的养成,之所以成为传统,是经年的实践与探索造就的,(下转三版)

新闻推荐

高友村:危房改民宿建“诗境家园”

本报三江讯(记者/谌贻照通讯员/吴练勋)7月26日,记者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友村时,村里的建档立卡户潘秋芳跟两位师傅在...

三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江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