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茶园“侗”情拥抱奋斗青年

柳州日报 2019-03-27 10:55 大字

早春茶叶3月24日,杨征(右一)和村委扶贫信息员吴本清(右二)到贫困户吴林福(左一)家进行夜访。3月25日,杨征和叔叔杨明校在市场上销售茶叶。3月26日,在燕茶村村委办公室,杨征(左三)和驻村第一书记彭海滨(左二)等工作人员,就发展茶叶合作社的事宜展开讨论。忙碌的杨征。3月26日,杨征和母亲杨金花在采茶。图三图一图四图二图五被云雾笼罩的燕茶村(3月25日无人机拍摄)。

故事背景: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油茶和茶叶是侗乡脱贫的两大主导产业。燕茶村位于三江县良口乡的大山里,下辖燕子、大茶、布交、光塘四个自然屯,以侗、苗两个民族的人口为主,全村茶园面积约3500亩,油茶面积5000亩。全村居民共47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79户,属于深度贫困村。截至2018年底,该村仍有166户贫困户未脱贫。

本期主角:茶叶

出场人物:贫困户杨征(侗族)、杨金花(女,侗族)、吴林福(侗族)、驻村第一书记彭海滨、村委扶贫信息员吴本清等。

3月25日,三江,晴。

上午9点,海拔高度400多米的良口乡燕茶村燕子屯,随着阳光逐渐升高,半山腰上的侗寨和千亩茶园,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宛若仙境。

“看这延绵的山脉,看这连片的茶园,山顶的风光更加漂亮,还能看到县城全貌,比山那边的布央茶园还好看。”燕茶村副主任杨新运每次向客人介绍家乡的美,都是赞不绝口。

没错,这里就是我的家园。我是一片茶叶,学名叫“福云6号”。祖籍在福建,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57~1971年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茶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孕育而成。

种植早,萌芽早,开采早,我和很多三江茶的小伙伴拥有“中国早春第一茶”的美誉。

今年3月3日,我正式进入开采期,如今已进入早春茶第三轮采摘的末期。这些天来,1994年出生的杨征为了我忙里忙外,只见他白天跟着母亲上山采茶,晚上帮着叔叔炒茶,第二天一大早还要送到三江茶城进行交易。虽然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他却乐在其中,因为他家和我有着一段难忘的情缘。

那是1997年的秋天,燕茶村组织燕子屯10多个村民,到大山那边的布央茶园学习茶叶种植。他们回到村里,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我进村扎根,杨征父亲杨明修就是其中一员。1998年的春天,燕子屯掀起轰轰烈烈的种茶运动。21年后,燕茶村成了三江大规模种植茶叶的村庄之一。

2015年5月,杨征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杨金花和一对儿女相依为命,这个家庭被识别为贫困户。为了减轻母亲负担,当时在柳州一所重点高中读高二的杨征决定把读书的机会留给妹妹,一人前往广东打工。

2019年元旦,杨征从广东辞职回家,成为村委一名协管员,他决心要把父亲留下来的茶园经营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与我结缘后,你听听他的心里话——

“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还要好好考虑燕茶村未来的发展,像父辈当年一样,拿出点魄力,闯出另一片天地来。”

“是的,我选择回家就是希望能打拼出一份事业。这些天,我一直在考虑联合贫困户成立茶叶合作社,把燕茶村的茶叶加工做得更加规范,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夜幕降临,杨征从茶园回到家,与同是从广东辞职返乡的村委扶贫信息员吴本清,围坐在火塘边,畅谈燕茶村未来的发展。

我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三江县开始规模种植茶叶,明确“两茶一竹”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把茶叶生产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来抓。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8.2万亩,分布在县内15个乡镇、162个行政村。据统计,2018年三江县干茶产量1.41万吨,产值达14.27亿元,受益人口25万人,农民人均收入4082元。茶叶产业覆盖全县96个贫困村、21467户贫困户,分别占全县贫困村、贫困户的98%和74%。茶叶产业是三江县产业扶贫的主导特色产业、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三江县先后被中国茶叶学会等单位评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三江茶”被原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本报记者 黎寒池报道摄影

图一:3月24日,杨征(右一)和二舅杨吉新、母亲杨金花在茶园里采茶。

图二:3月26日,燕茶村村委办公室,杨征在电脑前录入相关扶贫信息。

图三:3月24日,杨征在叔叔杨明校的茶叶加工作坊里帮忙炒茶。

图四:3月26日,三江县良口乡燕茶村,杨征在茶园里采茶。

图五:3月25日,三江县古宜镇三江茶城,杨征和叔叔杨明校在销售茶叶。

新闻推荐

紫荆花城(外一首)

□赖富强又是花开春来俏,修姿共影若发烧。满城嫣红飘空染,天下紫荆看柳州。布央咏春又探布央清明前,嫩芽滴翠先抢眼。忽闻鲜...

三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江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