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银币是“土豪”妻妾埋藏的私房钱?

柳州晚报 2019-01-23 11:35 大字

残存墙壁上的孔洞破败的墙壁耸立的炮楼

三江侗族自治县深山远寨篦梳屯挖出大量古银币,会是什么人埋的?记者深入探访,了解到当地百余年前曾生活着一位“土豪”。不过,虽然“土豪”有钱,但村民认为他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并根据一些离奇的迹象猜测——

记者 李书厚 陈跃文

古今中外,各种藏宝故事流传甚广,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猜想和欲望。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基瑶族乡篦梳村篦梳屯挖出的古银币,也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悬疑。这些古银币为何一直藏身在田地里?这座深山远寨里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记者带着种种悬疑继续深入探访。

寨子惊现神秘废弃宅院

记者注意到,挖出古银币的鱼塘处于寨尾,只有少数几户村民在此安家,周边为深山野地,很难将此与古银币联系起来。而真正的寨子中心在坡下七八百米的平缓地带,聚居了几十户人家。于是,记者把目光转向寨子中心。

寨子和其他深山小寨一样普通,前后皆为连绵起伏的山峰,背后叫“彭家界”,前面叫“高坡”。水泥公路穿村而过,是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往东通向山那边的是桂林龙胜县。这村寨看似没什么神奇,然而当记者穿过寨前的水田,赫然发现特殊之处:一栋“高瘦”坚固的泥土房映入眼帘,犹如地标般耸立在居民楼中间。

走近观察,泥土房的模样再次超出记者预料。它高20来米,基础用大量的方石垒砌而成,十分牢固;四面墙体规整如新,呈封闭状态,仅留有几道窗口和缝隙。从居民口中得知,这是以前的“炮楼”,主要用于防御,由于构造特殊,一般毛贼无法攻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该“炮楼”已保存100多年,几乎没有什么破损。

“炮楼”究竟要守护什么呢?答案或许就在寨子里。原来,寨子共有四座大炮楼,它们两两相对,四周以高墙两连,形成一座偌大的宅院。记者一路看到,虽然历经百余年、大部分高墙和炮楼已毁坏,但从残留的格局来看,高墙的工艺特别扎实,其厚度达半米,全是用黄泥冲压而成;宅院内的老房子有两三层,且户型方正、分布规整;地面的条石切割整齐,最长的有四五米。

炮楼高耸、高墙环绕,宅院内房间气派……这样的场景一定会让人联想到多年以前一幅幅安宁生活的画面,这座宅院究竟有一位什么样的主人?

秦氏富商盛极一时

居民们告诉记者,旧宅院的主人是个富人,名叫秦如林,百多年前他和家人曾在这居住。秦如林的家业做得很大,在当地至今仍留下不少印迹。

“宅院以前保存得很好,附近学生经常来参观。”村民范师傅说,1972年他在上高中,宅院还很完整,每天有很多人来玩耍,小孩子在不同房间玩游戏。据他回忆,宅院占地近10亩,里面分为上庭、中庭、下庭,除了人居住的厢房,还有16个粮仓,分为上下两层,鱼塘、洗衣池、马厩、上马石等一应俱全。

虽然安家在深山,但秦如林的生意做得很大,门路也很宽。据传,秦如林不仅修了大宅院,还建了学堂,打通篦梳通往三江的道路,沿河搭建了石板桥,然后通过马路和水路的方式,将当地盛产的木材、茶叶等销往外面,后来远销广东、香港。与此同时,秦如林也将外面的产品带回本地销售,积累了大量财富。因此,此次挖出了“香港一毫”和有英国女皇头像的银币便不足为奇了。

在村民的讲述中,还有三个关于秦氏家族财富的细节广为流传。第一,借助高墙炮楼的保护,秦家将金银财宝保管在宅院内,有时为了埋藏大银锭,全家严格做好保密工作,长达半个月时间都不开门。第二,秦家喜欢购置山林和田产,在龙胜、三江、融安等地都有产业。第三,秦家当年雇用了不少杂工,这些杂工后来陆续定居下来,而目前寨里都是杂姓,村民们认为两者存在极大关联。

可见,秦氏家族在当时的龙胜、三江等地盛极一时。

在村民眼里,“土豪”的生活过得并不让人羡慕

在很多人眼里,“土豪”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秦氏家族的“土豪”生活却过得并不让人羡慕,也可能不舒坦。

“我的爷爷是帮秦家做工的,干的是替身的活。”走访中,村民肖敏的一番话让记者感到惊奇。替身?秦家用替身干嘛?

肖敏从爷爷口中得知,由于家业太大,秦如林面临的管理压力沉重,每天操劳各种事情,还舍不得吃,“常炒几个干辣椒拌牛肉,吃上好几餐。”在家里没得享受,外出更是提心吊胆——秦如林经常去桂林看戏,出门前他让替身戴上皮帽和围巾,穿上皮鞋、西服,他则戴着破草帽、穿上破草鞋和破衣服。出门后的一路上,替身坐轿子,秦如林就像佣人般紧紧跟随。

肖敏说,这样乔装打扮目的是为了人身安全,因为一旦被打劫,就可能性命不保。

后来,民国时期不断战乱,秦如林大概这个时候决定迁往桂林。临行前,他们将财富转移,连陪葬的银两也掏了出来。一天,秦如林叫上多人保护自己外出,他们一路到达了桂林。随后,秦如林突然给每人发放了4个银元,当作是遣散费,他最后说“就到这里吧,你们带着钱回去,我就不回去了。”

这次分别后,肖敏的爷爷留下了秦如林所赠的大围巾,长四五米。很多年后,围巾被剪短当成了枕头套,再后来因为失火被毁。

古银币或是妇人所藏的私房钱?

村民们向记者感叹,如今秦氏宅院残存无几,若不是意外挖出古银币,很多故事可能随着岁月流逝而淡忘了。那么,这一罐古银币为何会单独留在了寨尾呢?村民们认为,古银币不太可能是秦如林留下来的,应该是在秦如林离家前就有人埋藏起来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据称,秦如林的祖上是外地人,他们善于持家经商,很早就进入篦梳做生意,靠挑着罐子卖盐、换桐油茶油慢慢起家。有了一定积累后,秦家来到篦梳定居。而最开始的房屋就在村民范世安家和鱼塘附近,即现在寨尾的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宽,其中鱼塘位置是秦家的茅房。后来生意做大,秦家才在下寨修了大宅院。

村民们就此认为,秦如林主要居住在宅院里,没有必要再去老房子的茅房边埋藏一罐银币。而且,秦如林离开的时候,走得不是很匆忙,“如果银币是他所埋,走的时候应该就挖走了。”综合分析,古银币应该是秦家其他人所埋。

肖敏介绍,从挖出的银币年份来判断,大都集中在1890年前后,这个时间段与秦如林的父亲秦八的身世较吻合。再结合目前所找到的银币,都是小面额银币,所以“可能是秦家分给某位妻妾的零花钱,妻妾舍不得花这些零钱,才用罐子装起来,偷偷埋在了茅房附近。”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种猜测不无道理。

除了被挖掘机从田中挖出的这罐古银币外,在篦梳屯的其他地方是否还埋藏有古银币或者其他财宝?还有秦如林的后人今何在?请继续关注晚报报道。

新闻推荐

书香校园惠学子

1月14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在古宜镇光辉小学举办书香校园迎新年书画作品展。孩子们赏阅佳作、现场挥毫,浓郁书香满校园...

三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江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