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甲部落:独特风情展魅力

柳州日报 2018-11-11 10:36 大字

三江侗族自治县有个特殊的族群——六甲部落。这个族群,有自己的语言、服饰、习俗、音乐。六甲部落位于三江县古宜镇洲北村,总面积5万多亩,居住部落人口2200多人。在三江县,有5万多名六甲人。

今年6月26日,我随广西三江中国六甲部落文化旅游考察团走进了这个神秘的部落,入深寨、寻古迹、觅乡愁。密林掩映着座座木楼,古朴的六甲建筑,山间的清泉,空气中弥漫的花香,六甲人就居住在这梦幻般的地方。

沿着林间小路,走上古宜镇瓦窑屯的坡地,我们驻足在一处遗弃的窑洞前。拨开杂草见洞口,四处还散落些许瓦窑残片。据考古专家介绍,这是宋代的遗存。六甲人,是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北宋时期从中原经福建、广东,溯珠江、西江、柳江、融江而上,最后落脚在三江古宜附近,与周围其他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融合,最后形成独特的六甲部落及其文化,现在仍保留了大量宋代中原的遗风。

六甲部落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有着自己鲜明的族群特征,在长期的迁徙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六甲话”和各种日常生活习俗。

我们穿行在六甲古村落,忽然,对面坡岭上传来一阵阵悠扬的歌声。我们踏歌而去,原来是一群女歌手在唱山歌。她们身着六甲服饰,头巾色彩简洁,黑白相间。六甲文化研究会负责人解释说,黑色代表六甲人的厚实,白色代表六甲人的淳朴。

“三条河水波连波,人人爱唱六甲歌;都唱党的政策好,人民生活幸福多。”据介绍,六甲人酷爱唱歌,用六甲语唱的山歌称为“六甲歌”,从明朝万历十七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六甲歌分为“大声歌”和“细声歌”等不同曲调。大声歌多在公开场合唱,曲调婉转优美,为四声羽调式;细声歌多在青年男女约会时唱,曲调悠扬,为五声羽调式。其歌词多是自编,以七言四句和头句三言、后三句七言歌词为主,也有长短句和叙事长歌。

“久不上坡怕坡高,久不上树怕风摇;久不唱歌难开口,石板破鱼难下刀。”六甲山歌植根于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感情深厚,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特别是情歌别有韵味:“想要炒菜先放油,锅铲放在热锅头;我俩耘田共把伞,何曾丢妹哪一秋?”

“当初唱歌我年轻,现在已经是老人;船靠码头又拢岸,山歌交给下代人。”一个会唱歌的民族,是生机勃勃的。六甲部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情浓郁。其成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劳动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六甲部落文化源远流长,建筑独树一帜,服饰五彩缤纷。六甲人能歌善舞,歌舞优美动人,民族节目异彩纷呈。他们还经常举办六甲山歌大赛等文化活动。近年来,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部落风情,又催生了现代健康养生文化、休闲度假旅游文化。

何谓“六甲”?据《三江县志》及相关史料记载,六甲人自金兀术侵略宋朝时期,即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从中原迁徙到福建,再由福建上杭县汀州府经广东嘉应州到柳州直至三江,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县官苏朝阳为了便于管理和征兵纳税,将怀远县(今三江县)划分为镇、甲冬、峒等行政区域,又把古宜一带划分为六个行政甲:程村甲、曹荣甲、黄士甲、寨准甲、文村甲和古宜甲(当时的一甲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行政村)。从那时起,居住在这六个甲区域内的人们自称为“六甲人”,经过历史变迁,衍生成为六甲部落,如今将“六甲歌”“六甲语言”“六甲服饰”“六甲王庙”“六甲宴”“六甲圣水”称为“六甲”。

我们考察了六甲部落古村屯、土瓦窑、民俗、六甲歌、六甲宴、南狱庙后,还参加了“三江中国六甲部落文化旅游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六甲部落文化的定位、特色、灵魂、图腾、文化、旅游、民俗、饮食、抢救“非遗”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专家们认为,六甲部落是宋代遗留在三江地区的“社会活化石”,六甲人因一条牂牁古道的商贸、军事及文化繁荣而从福建经广东西江水路溯流到三江落户,至今形成历史遗物与载体,是“一带一路”西南通道上的宝贵民族珍珠。它的原生态极具个性和魅力,有望成为三江新的旅游亮点,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光添彩。

而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的大型纪录片《丝路寻踪》,将“中国六甲部落”内容列入片中。6月30日,摄制组到达三江,当地政府专家们积极配合摄制组工作,着力为传承中华文化,为挖掘和保护“非遗”、促进民族团结奉献自己的力量。7月1日,三江烟雨朦胧,摄制组沿着牂牁古道探秘寻踪,拍摄六甲部落的原生态部落风光,拍摄水运古道、古村落、庙宇、民俗、六甲歌、六甲宴、六甲粉、六甲山泉等鲜为人知的秘境风情……

拥有千年历史的六甲部落,将向更多人展现其神秘魅力与独特风情!

新闻推荐

抢花炮:勇敢者的运动

10月28日,民运会抢花炮比赛开赛。图为河池队(黄衣)与崇左队(红衣)在比赛中拼抢。本报记者玉智威文/图10月28日上午,崇左体育中...

三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江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