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山歌唱不停 这里的业余艺术团很专业 这里的演出很精彩“柳州声音”响彻文化舞台

南国今报 2018-10-22 16:01 大字

2014年农历三月三,在柳州市鱼峰公园举行的山歌赛,山歌手在唱山歌。 今年元宵节,柳州东门戏台在演出粤剧。东门戏台戏曲演出每次都吸引众多戏迷观看。 2017年4月,京剧小票友在柳州市柳邕三小演出。当年,柳州启动戏曲进校园活动。 2014年4月,新版《八桂大歌》演出场面。 2015年12月,3D舞蹈诗《侗》首演。 2017年10月,新版《白莲》首演。

今报记者谢永辉/文记者张存立/图

这里是刘三姐文化的发源地,山歌传唱经久不衰,传遍海内外;这里的工人不光力气大技术强,还能歌善舞懂艺术;这里的人有着敢为人先的气魄,在中国文化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品……这就是柳州,一个兼具工业之强、山水之美和文化底蕴之深的城市。

1

这里的山歌从未停歇

上世纪60年代,由乔羽编剧、苏里执导的电影《刘三姐》一经上映,很快风靡大江南北,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刘三姐热”。而究其源头,正是来自柳州市的彩调剧《刘三姐》。

刘三姐传说是我国南方著名传说之一。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各族人民不断丰富刘三姐传说的故事情节和山歌内容。特别是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后,刘三姐文化受到高度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和推广,刘三姐文化成为了壮族文化的代表。

1958年末,柳州市委宣传部召开文艺座谈会,会议决定创作一批优秀剧目向1959年的国庆十周年献礼。经过大家讨论和反复研究,相关部门给出了建议,其中由彩调团负责写刘三姐故事。由于彩调团创作力量较薄弱,于是,特邀生长在鱼峰山下的柳州市文化馆创作员曾昭文为该剧团编写彩调剧《刘三姐》。

1959年3月,曾昭文完成了第一稿本,并在柳州市文艺会演中首演。随后,柳州市决定由邓凡平等11人组成“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对剧本进行了多次修改。当时,由柳州彩调团演出彩调剧《刘三姐》,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就在那个时候,著名词作家、编剧乔羽和导演苏里来到柳州,看了这部剧之后,产生了“将歌仙刘三姐改编成一部电影故事片”的想法。

随后,广西掀起了全区编演刘三姐的高潮。1960年4月,“《刘三姐》文艺汇演大会”在首府南宁隆重举行。各地市县分别派出100多个演出队(剧团、文工团),让最优秀的演员出演刘三姐一角,参加会演。会演之后,广西几大剧团联合排演的彩调剧《刘三姐》在北京等2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了500场,其间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柳州彩调剧《刘三姐》的首位扮演者、柳州市彩调剧团演员何佩云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柳州是传说中刘三姐传歌的地方,“三姐山歌千千万,五湖四海装不完”,是附近各族歌手和广大群众演唱山歌的活动中心。“刘三姐热”更是带动了柳州的山歌热。1959年起,柳州市每年都举办“中秋山歌会”(“文革”时中断,1979年恢复)。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歌会,歌手百余,听众数万,外地及港澳来宾数百,唱山歌数千首。

柳州山歌世代相传,除有组织的演唱会之外,群众自发的山歌对唱四季不衰,成为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观。如今,鱼峰山下、小龙潭边,新老歌手在这里“以歌会友”,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山歌每天都不停歇。

2

业余艺术团有专业范

作为工业城市,柳州市的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文化、假日文化、广场文化等。每到节假日,人民广场、江滨公园,以及各居民区等群众集中的地方,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络绎不绝,令人目不暇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艺术团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有五菱艺术团、甲天下艺术团、乘龙艺术团、税官艺术团、警官艺术团、红盾艺术团、光明艺术团、两面针艺术团等等。在各类文艺团体的带动下,广大职工的文艺活动、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

当时,柳钢、柳州锌品厂还与自治区、柳州市专业文艺团体(剧团)结成经济文化联合体。厂方给予剧团一定的资助,剧团为厂方提供演出,帮助组织业余艺术团,辅导业余文艺骨干,宣传产品。双方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互利互惠目的,也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曾任柳州市文化局局长的刘沛盛介绍,针对业余艺术团的不足,文化部门常组织开展业务辅导。碰上重要比赛和活动,专业团体还派出编导进行协助,“当时,有人看我们企业艺术团的演出后说,到底是专业还是业余,完全区分不出来”。

由于够“专业”,这些业余艺术团屡出精品。如五菱艺术团反映抗洪精神的舞蹈《桥》曾扬威北京和南京,成为柳州市群众艺术引以为傲的经典之作。警官艺术团更是经过层层选拔,走出了国门,代表国家参加国际交流演出。

与此同时,从业余艺术团当中,也出了不少专业人才。比如,现在的广西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谭竺雯就是从五菱艺术团走出来的。当年,她经过深造,走上了专业演员之路,后来又成为专业音乐教师。作为演员,她曾出访日本演出;参与区内外大型文艺演出近30场,多次荣获省、自治区声乐类一、二等奖;还与殷秀梅、姜昆、腾格尔等艺术家同台献艺过。

如今,柳州民间还活跃着众多业余艺术团,很多成员是从专业院团退下来的,功底过硬。

3

柳产精品一部接一部

提到柳州出品的文艺精品,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著名导演张继钢为柳州打造的“经典三部曲”——《白莲》、《八桂大歌》和《侗》。

张继钢与柳州的结缘,缘自时任柳州市文化局局长刘沛盛的“执着”。上世纪90年代,刘沛盛几经努力,将张继钢请到了广西。他一路陪同充当导游,让张继钢领略到了广西的美丽山水风光和丰富的民族风情。

旅途中,两人十分投缘,虽然刘沛盛一直没说,但他的心事被张继钢看穿。在桂林漓江的游船上,张继钢主动提出为柳州编导一部剧目。刘沛盛说起了柳州白莲洞的典故,张继钢也回赠了一个关于“鬼”的爱情故事。刘沛盛提议把这个故事和柳州的白莲洞关联起来——这就成了《白莲》的雏形。

随后,《白莲》的剧本由柳州的编剧符又仁执笔,历时一年多,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剧本从最初的几百页浓缩成了最后的3页纸。

1998年,《白莲》问世,这部由地市级剧团完成的国家级剧目首演就引起了轰动。《白莲》因歌舞动人,故事感人,有血有肉,一问世就获得巨大成功,感动了无数观众。1999年9月,《白莲》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50周年展演,演员们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随后,《白莲》获得“文华奖”(全国舞台艺术最高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被文化部称为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音乐剧。

秉承着“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过去”的理念,随后的十几年里,张继钢又为柳州创作了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舞蹈诗《侗》,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国舞台艺术上刮起了“柳州旋风”。

《白莲》《八桂大歌》《侗》三部剧并没有在评奖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是不断在演出,经久不衰。除了在国内巡演,三部大剧还相继走出了国门,至今已累计演出数千场,享誉国内外。今年4月底,这三大精品剧目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与此同时,张继钢仍然在坚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和升级,如2014年的《八桂大歌》升级版,去年首演的新版民族歌舞剧《白莲》。目前,张继钢在柳州的创作还在继续进行,今年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他表示将为广西创作四部大型舞蹈剧,还将创作具现代化的大型交响舞。

由三江侗族自治县打造的《坐妹》同样是一部精品,这是中国首部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极具传统性、民俗性和价值性,已为三江旅游的一张名片。

新闻推荐

摸透问题 精准施策 把脉深贫地区的致贫原因与脱贫方法

本报记者“有发展条件和能力的,产业帮扶;没有发展条件的,搬出来;没有发展能力的,托起来。”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自治区党...

三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