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肩挑出千亩茶

柳州日报 2018-09-03 08:42 大字

6月27日,骄阳似火。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寨塘村后背山数百亩茶园,采茶的群众不顾天气炎热都在忙碌着。村民滚兰芳说:“我家种了4亩茶叶,家里的脱贫希望就全靠它了!”而说起茶叶,采茶的群众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一个人——共产党员张水德,十四年来他带领寨塘群众种下的1100亩茶叶,成为致富的“绿色银行”。

2002年12月,还在广东当厨师的28周岁的张水德接到一纸通知,成为了村民委候选人。当时他的月工资已经1000多元了,而村干部的月工资才130元,零头都不够,工资低事情多,回不回?他没有犹豫,放弃高薪踏上了回乡的道路。

回到村里当选村委主任以后,他看到了群众的清苦,产业更是一张白纸,他心情沉重。而当时八江镇布央村已经靠着茶叶走上脱贫路。同样高的海拔,同样的泥土,我们能不能也种植茶叶呢?2003年5月,他组织村里7名积极性高的群众直奔布央取经,并且每人花2000多元一口气买来10万株茶苗在村里开始种植茶叶。

“当年买茶苗回到家里来种的时候,已经是农历四月初八了。天气干燥,缺少水分,我们夫妻两人和其他几户每天都坚持从家里挑20担以上的沼气水爬上山坡到茶地浇水,来回一次需要1个小时左右。”张水德的妻子王引先说起当年创业的艰辛,几度哽咽。

种植茶叶也引来部分群众的非议。“你看看,你们这样种茶叶会活过来吗?这么辛苦,能赚几个钱?人家都已经赚够了,真是异想天开!”看到他们挑着沼气水给茶叶施肥,一些人这样议论。

如何让更多的人种植茶叶?如何让大家不再像他们那样挑水上去?张水德想到了修路。于是他跟村“两委”争取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决定从寨子的中间开一条道路直通山顶。

“当年修路,要拆群众19栋木楼,当时生活水平很低,群众的觉悟也不是很高,一家只有1000元的补助,村里的群众也投工投劳帮他们拆房建房。虽然大部分都同意拆房子,但还有几家死活不同意,无论怎么做思想工作就是不同意,最后还有一个拆迁户拿着刀子直接找上门来……”说起当年修路的艰辛,张水德这个坚强的汉子感慨不已。

2005年8月,道路通了,寨塘的茶叶种植也得到迅速发展。“2004年有30多户种植茶叶,2005年有60多户,面积增加到130多亩。”张水德平静地说。为壮大产业,他经常带领群众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为解决群众销售茶叶问题,2006年3月张水德还和一位老党员合作建起茶叶加工厂,当年茶青由4元一公斤提到了6元一公斤。

“他就是一个老实人,认准的事都要坚持下去。现在我们寨塘村1300多户家家种茶叶,少的两三亩,多的五六亩,男女老少不用出村都可以有钱赚,可以说茶叶产业的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张水德功劳最大!”寨塘村党支部书记滚光德这么评价张水德。

本报通讯员

龙晓琴莫珍世

新闻推荐

簸箕里画出“金元宝”

80后的杨应溪是三江县地地道道的侗族姑娘,是三江县竹韵香溪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第一个把三江侗族农...

三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江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