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学子寻访侗乡“鲁班” 对如何传承发展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提出建议

柳州晚报 2018-08-21 13:00 大字

通讯员 龚普康

晚报讯 8月上旬,北京科技大学华夏拾遗非遗调研实践团广西分队一行12人,深入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通过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似玉、杨求诗,走访三江团县委、侗族博物馆、非遗中心等部门,并向当地村民、匠人、游客等人群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以实地采访+整合数据等办法潜心解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深入探寻此项非遗技艺在新时代下传承发展的新出路与新途径。

“还在儿时,我就到过三江,当时就被高超的廊桥营造技艺所折服,今年在选定社会实践主题时,我毫不犹豫就选定了三江!”实践团团长周童舟说,他想用团队的力量,揭开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神秘面纱,让更多人了解其艺术魅力及传承困境。一到三江,实践团就马不停蹄地工作起来,先后采访了杨似玉、杨求诗、吴承惠等7名传承人,深入了解各级传承人的传承现状、心路历程、传承故事等,并将着手制作一部专题纪录片,通过微信推送、微博、百度明星号、北京学联平台、网页等立体宣传手段进行记录与宣传。

经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调研,实践团了解到,目前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因其不需要图纸,只能依靠师徒口耳相传。加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传统木构建筑日渐消逝,传承人年龄偏大,出现了年龄断层、青黄不接、传承受困等现状。为此,实践团大胆建议:非遗中心可多开展木构建筑走进校园活动,从娃娃抓起,邀请传承人开展暑期实践班,培养孩子们对木构建筑的兴趣。要加强对木构建筑群的保护与维修,深入挖掘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文化内涵、民族内涵,并通过图文影像在新媒体上广泛宣传呈现。同时要可加大对保存良好的村落建筑群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让更多人能感受到千年侗寨的传统印迹和原始气息。

新闻推荐

立秋不是秋 高温持续留

日报消息(记者荀诗媛)8月7日是立秋节气,秋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开始。但立秋节气的到来,并没有浇灭热情似火的夏伏暑气,“秋老...

三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