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榨油坊 乡间飘油香 ■在侗家人内心深处,那股醇厚浓香就是家乡的味道,令人回味与怀念 ■三江县现正在研究如何把这种传统工艺引进企业,进行规范化生产
▲吴燕青看着破旧的茶油坊发愁新鲜压榨出来的茶油▲传统榨油坊▲吴燕周在灶台上蒸茶粉▲吴燕青使用机械加人工的方式把茶粉压榨成茶饼▲茶饼压榨过后,茶油流出。▲吴燕周撬开压榨过后的茶饼▲吴周旺使用手柄压榨茶饼
○○记者 黎寒池
1月5日11时许,位于大山深处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良口村塘二屯里,寒气逼人,乡间小路上很难看到行人。而村口的榨油坊却异常热闹,等待榨油的乡亲们围坐在灶台边拉起家常,油坊的主人吴燕青和二哥、四弟则在几台老旧的榨油设备前忙碌着。
烘干、碾粉、筛选、蒸粉、做饼、入榨、出榨、过滤……在侗乡,榨油虽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在很多乡村,群众还是钟情于古老的传统榨油坊。近一个月以来,记者两次进入侗乡探访传统榨油坊,用镜头记录这里渐行渐远的乡愁,了解老旧榨油坊里的新期待。
渐行渐远的榨油坊又热闹起来
5日下午,记者第一次来到吴家油坊,对这里留下很深的印象——30多平方米的榨油坊里光线昏暗、蒸汽弥漫,浓浓的茶油香味洒满整间屋子,并沿着漏风的墙壁飘向四周。木质结构的油坊被隔成烘干和榨油两大区域,吴燕青正在火炕上翻炒烘烤的茶籽,二哥吴燕周则在蒸粉的灶台前忙碌着,四弟吴周旺使用人工手柄辅助机械进行压榨茶饼。
今年52岁的吴燕青告诉记者,他们兄弟三人从三十年前开始学习榨油技艺,也见证了油坊的改变。村里最初的油坊建在河边,一开始是人工拉磨,一点点碾压茶籽,后来利用水车辅助人力进行榨油。1996年,一场洪水把油坊冲垮了,油坊就搬到了现在的地方。
“以前那是绝对的纯手工,现在农村的土榨只能算是半手工了。”吴燕青说,虽然现在使用机器辅助人工榨油,但榨油技术和手工活依然十分重要,要掌握一定的火候,茶油的香味才能出来。
传统手工榨茶油是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操作流程有10来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是手工完成,稍有不慎,就会少出油甚至榨不出油。吴燕青说:“用这种方法榨出来的茶油,醇厚浓香,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但工艺复杂,费时费力。”油坊每年从冬月开榨,一直持续到春节前。每天压榨茶籽500斤左右,出油80多斤。
良口乡白毛村村民委主任姚昌敏说,随着机械榨油逐渐普及,不少村寨的传统榨油坊都关门了。但近两年,很多村民认为还是传统土榨的茶油更香,冷清了几年的传统油坊又热闹起来。有的村民甚至开车拉茶籽翻山越岭,到更远的深山村庄寻找传统榨油坊榨油。
“在侗家人眼里,那股香浓的茶油就是家乡的味道,逐渐成为很多侗家人内心深处的回味与怀念。 ”
传统榨油坊渴望春天
“手工榨油全程得靠人力来完成,效率低,非常辛苦,现在已经没人愿意来学习这项技艺了。”吴燕青说,希望像大家喜欢这股传统茶油香味一样,有年轻人愿意传承这传统的技艺,进一步改善传统榨油坊的生产环境,让侗乡茶油走向更大的市场。
1月23日,三江县林业局油茶推广站负责人侯立英说,随着榨油机械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很多企业进入乡村收购茶籽榨油,从而大大压缩了传统榨油坊的生产空间,很多榨油坊由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近两年,群众的口碑让传统榨油坊逐渐回暖。但传统榨油坊的生产条件相对简陋,其生产的茶油仅作为本地群众的生产用油,难以进入超市等正规市场。传统榨油坊要想取得更大发展,首先要从硬件上进行提升,然后再做进一步规范。
三江县经信局副局长曹丰海说,目前,三江正在通过招商引资,扶持发展龙头企业进行茶油深加工。针对传统工艺生产出来的茶油,更香也更受到市场欢迎,该县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把这种传统工艺引进企业,进行规范化生产。
据了解,三江是广西茶油的主产区,现有油茶树种植面积61.7万亩,生产的茶油以其“色清芳香,无异味、耐贮藏”而闻名遐迩。三江茶油经过几十年的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据统计,目前三江县注册的茶油生产、销售企业有79家,注册资金达2.35亿元,为三江茶油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拓宽了道路。目前,三江茶油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新闻推荐
保护“柳州老字号” 创新建特色小镇 政协大会发言为民生发展献策
今报记者刘山1月15日上午,柳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进行大会发言,有关党派团体、专委会在大会上即席或书面,就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些意见、建议涉及现代特色农业核心...
三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江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