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在合作社 富在产业链——三江县多措并举为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纪实
禾把写满丰收乐
近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纯德村的近千亩大糯喜获丰收,家家户户的木楼挂着大糯禾把。近年来,该乡大力发展优质大糯产业,以“合作社+农户”模式拓宽大糯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脱贫。
日报通讯员
龚普康摄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贫困村86个、贫困户21709户,扶贫开发任务较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该县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把扶贫政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合作社与贫困户紧密联结在一起,为贫困户“私人订制”脱贫良方,让贫困户聚在合作社里、富在产业链上。
1 合作社建支部牵手贫困户
发展柚子种植业、生态观光农事体验园,让丹洲镇板江社区农民找到了增收门路。从去年到今春,新种植的100多亩新品种红冠柚子又为板江社区党支部书记褚庆华带头成立的红冠合作社添加了大手笔,而26户贫困户也有了主心骨——社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
板江社区贫困农民贲运朝说:“我加入合作社后不用操什么心,红冠合作社把分发树苗、技术指导、销售都包揽了。摘了柚子,交给合作社就得钱,我一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
板江社区成立了红冠产业支部,对入股和加入合作社的26户贫困户给予免费赠送苗木、技术指导、负责销售等帮扶,除入股分红外每年还可让每户贫困户增收1500元左右。
良口乡产口村在党支部书记吴兴豪的带领下,创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采用稻田养鱼、村边养蜂、山上养鸡、楼下养竹鼠的产业模式,稻田养鱼面积达100多亩,养殖凤鸡1.2万羽、竹鼠1500对,产值达150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190元增长到2015年的6135元。
***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将扶贫政策与乡村发展相结合,把合作社与农户紧密联结在一起,对吸收贫困户的合作社在资金帮扶、土地流转、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目前,全县39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努力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
2 产业链环环生金助力脱贫
“一业兴,多业旺,让产业链上的贫困户尝到了甜头。”谈起脱贫发展之路,八江镇布代村第一书记徐海雄深有感触。
在徐海雄的带领下,布代村成立了以经营本村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三江县贵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全县率先创建贫困村农产品品牌“布代熊”,2016年营业额达13万元。该村进行“水稻+鱼”“水稻+泥鳅”“水稻+虾”立体式稻田综合开发,稻田养鱼面积达450亩,平均每亩年产值增收800元;探索和开发“林(茶)-鸡-鱼”生态立体循环养殖利用系统,养殖螺旋藻乌鸡6000羽、林(茶)下肉鸡6000羽、番鸭10000羽,养殖项目基本覆盖全村所有贫困户。
同乐苗族乡归东村大力发展“两茶一葡”和生态种养产业,成立高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野生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开荒种植经济林地面积达100亩,养殖鸡7000羽、猪200头、牛100头,硬化了320亩种稻养鱼水田的田埂,建设葡萄种植示范基地200亩、葡萄苗育苗基地20亩,调整产业结构,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为让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三江推广“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模式,围绕“两茶一竹”“种稻养鱼”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扶贫奖补、产业农资奖补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2017年产业奖补资金达3204万元,惠及21709户贫困户,农资补贴达2365.1623万元。
3 创新扶贫模式合力摘穷帽
团市委派驻三江县独峒镇林略村第一书记杨海强带领群众发展电商,开拓了一条“网上脱贫”的创新之路,林略村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林略村不仅在本村发展电商,还将电商服务站发展到全镇10余个村屯中。其中,林略村“大丰收”电商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比赛荣获一等奖。通过电商,林略村高山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凸显,使林略村突破了山高路远、信息不畅的农业发展瓶颈,获得了“淘宝村”的美名。截至2016年,林略村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130万元。
目前,三江有电商企业200家,有行政村电子商务网点78个,覆盖69个行政村,电商营业额达到621万元。
同时,三江以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鼓励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利用市级支持4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补助资金2100万元,由三江县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发布央仙人山景区,实施布央仙人山旅游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对旅游收入进行分红,使贫困村群众吃上“旅游饭”,摘掉“贫困帽”。
日报通讯员龙晓琴
新闻推荐
老堡司法所工作人员上法治课。“呀啰耶,呀啰嘿,呀啰耶,呀啰嘿……”一阵优美动听的多耶从校园里传来,怎么这么热闹啊!原来是老堡司法所联合老堡乡妇联在老堡乡老巴小学开展“普法耶歌进校园”活动。“...
三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江侗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