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吹进城市来

南国今报 2020-11-05 14:02 大字

●黄晓艺

我曾经到过融水苗族自治县偏远的安陲乡采风,在那第一次听到芦笙传统乐器演奏,被多音和谐的场面深深震撼。山间开阔的芦笙坪上,苗哥跺地、蹲摆、腾跃,苗妹恬静、舒展、默契,数曲芦笙合奏,在天地中汇成巨型的交响舞曲。我意识到,芦笙不过是传递感情的载体,这是同辈在这天籁里交换着彼此的认同,民族血脉在这固定化的仪式中接续相传。

回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再也听不到深山苗寨的原生态乐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龙潭公园又听到了熟悉的大芦笙传出的“呜啦呜啦”声。寻声觅去,前面草坪上,是一群着苗服的青年围着在吹奏芦笙。欣喜之余,趁演奏间隙,我和这群年轻人聊起了芦笙。吹芦笙是苗年坡会、打同年等保留的传统节日活动,也是少数民族交流感情、传递祝福的重要手段。这群来自融水、三江的年轻人由柳州市芦笙协会组织,趁工休之余在开阔的草坪上以芦笙会友、以芦笙寄情。芦笙音响起,在满足自己思乡之情同时,向前来休闲的市民们展示传统的民族非遗技艺。

说起芦笙在城市的传播,却不是一帆风顺的。青年们说,以前没有固定练习场地,在马鹿山公园吹,挨广场舞阿姨抢地盘。芦笙声音洪亮,影响周边居民的学习和休息,有的市民不理解,还向城管投诉“噪音”扰民,在三桥底吹挨投诉、在古亭山公园吹也挨撵。此外,城市芦笙队大多是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组织的,没有固定的拨款来源,有时因时间冲突,很难聚到一起。柳州市民宗委、大龙潭公园、雀儿山公园、君武森林公园等十分支持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经常组织芦笙演奏、表演。现在,市民逐渐喜欢芦笙吹奏,不少社区节日或是重大活动时,主动邀请芦笙队去表演,芦笙浑厚的声音一响,像是向周边群众发出了活动“邀请”;市里很多中小学校开设了芦笙文化课,我们芦笙协会已经有30多支队伍,还到过南宁、贺州、来宾以及广东佛山、香港等地演奏文化交流,说到这,抱着芦笙的青年们一脸自豪。

夜深,我仰望着市民广场伫立的12根芦笙柱,想,悠扬的芦笙音吹进城市来,既满足进城的少数民族群众对乡音乡情的思念,又展示了少数民族之美,让城里的居民触碰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芦笙进城的过程,不正是各民族群众从相互交往,到文化交流,再到全面交融;从相互接纳,到相互欣赏,再到相互融合的过程。相信柳州这座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城市,不断因包容而发展,不断因多元而博大。

新闻推荐

“风情柳州”空降上海 文化旅游推介会邀约冬游

今报柳州讯(记者刘山)10月23日,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织该市融水苗族自治县、鱼峰区和旅游企业,在上海举办2020“山水暖你...

融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融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