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骨自筹资金“留住”传统戏剧
↑演员上台前自己化妆。演员们互相帮忙穿上戏装。
记者 雷媛媛 实习生 李江璇
下午1点30分,马鞍山脚下传来一阵热闹的戏曲声。循声而去,原来这戏曲声是从山脚下一个叫“百里柳江”的戏剧团里传出的。
该剧团位于马鞍山脚一间房子,面积约100平方米,包括舞台、观众席、后台化妆间,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剧团今年2月份刚成立,但唱戏的演员都是老戏骨,平均年龄6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82岁。
老戏骨重聚唱大戏
70岁的王忠殿是百里柳江戏剧团的团长,曾在桂北戏剧学院学过戏,对彩调和桂剧有着深厚的感情。之前活跃在民间戏剧团,经常带领一群老戏骨在水上大舞台、文庙等地演出,经验丰富。
可惜的是,近年来演出场地因各种原因变动,演出不得不中断。今年年初,王忠殿和另一名彩调爱好者梁庆求牵头,找了新的落脚点,并邀请原来在广雅路的民间桂剧团加入,老戏骨们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这里离我们家近,只要有演出,我们都来。”82岁的曾广德和72岁的廖彩英是剧团里的夫妻档,唱了一辈子的戏。两人年轻时爱看戏便拜师学艺,“当时花3元钱可以学一部桂剧。”廖彩英11岁开始接触戏剧,先是唱文场,后来又唱桂剧。因为一位师父的建议,最后落定彩调,一直唱到现在。廖彩英会桂剧,又会彩调,每场演出她都出场。曾广德也不赖,不仅能唱,还能拉二胡伴奏。
50岁的梁庆求算是剧团里的后生仔,来自融水苗族自治县。他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彩调在柳州周边县城非常流行。他9岁时第一次听彩调就爱上了,后来找师傅学艺。2004年到柳州来演出,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通过几十年的磨炼,唱功也十分了得。他还负责剧场的演出安排,控场经验也颇为老道。
自筹资金只为“留住”传统
剧团每周三、四、五演出彩调,每周一、二、六唱桂剧,周日休息,周六则在鱼峰公园的下沉舞台演出。演员们风雨无阻,观众也一样,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积累了一批忠实铁粉。
20日市区下起雨,当日剧场只来了六七名观众。家住西鹅村的何月红这几个月都来剧场看戏。“我差不多天天都来这里看戏。”当天因为人少,她和几位同来的亲友出了100元包场。
“冲着这几个铁杆粉丝,我们也要唱下去。”79岁的唐彩云说,他们唱戏不要报酬,就为了爱好,只要有人愿意听,她就愿意一直唱下去。
剧团不卖票,舞台旁放着箱子,观众随意给些茶水钱,收入并不多。剧团要运行,目前基本入不敷出。前期王忠殿已投入了3万多元补贴剧团。梁庆求还兼顾舞龙、舞狮的演出,把舞龙、舞狮赚到的钱,也全部投入剧团。“组建这个剧团不为赚钱,只是为了和兴趣相投的人一起唱戏。”梁庆求说,剧团里的舞台、道具、装饰、服装都是大家自己动手打造的,融入了大家对传统戏剧的热爱。
“我们戏剧团最大的心愿就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下去。”王忠殿说,彩调、桂剧都是广西地方的特色剧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坚持演出也是希望更多人关注、保护、传承这项优秀传统文化。
这几年,他们经常带队到周边县区、地市去交流演出。令他高兴的是,在交流演出时,在鹿寨县挖掘了几名40多岁的年轻演员,他们工作之余经常到剧团来唱戏,为剧团注入了新生力量。
新闻推荐
今报柳州讯(记者巴方通讯员朱妍)8月8日,柳州市2020年首场就业扶贫暨汽车行业专场招聘会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广场顺利举行。...
融水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