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挟风雨 苗乡入画来 访柳州市苗族作家韦晓明

柳州日报 2020-07-19 10:33 大字

韦晓明

韦晓明,苗族,融水苗族自治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及文学评论200余万字。代表作有散文《云中故乡来》《父亲的项目》,中篇小说《三江红》《空谷之上》《春雷》,报告文学《红土地上变奏曲》《百年奔流》等。出版有散文集《云中故乡来》、小说集《空谷》、非虚构文集《百年奔流》,其中散文集《云中故乡来》获第五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

韦晓明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经历——复杂而漫长。

韦晓明戴着一副大大的圆框眼镜,留着八字胡,这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民国时期的老派作家。但读他的作品却不感觉老派,倒是觉得生动而壮阔。观其文字,既有小人物的众生相,又有大苗山的生活史,令人回味无穷。

近日,某杂志刊登广东省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赵镒生一篇关于韦晓明文学创作探析的论文,深度解析了韦晓明笔下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学。让我们以此为契机,走近这位苗族作家,探究他横跨教育、新闻、文学三界的传奇经历。

记者:是什么契机让您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韦晓明:在我看来,爱上文学是命中注定的事。我们这代人,童年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小学、初中都没有接受过正常的教育,学校搞斗、批、改,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其实,“半读”也读不到多少好书。尽管如此,社会文化的活力却也强盛。课堂上学不到好东西,我们就找社会上的杂书来读。《艳阳天》《创业史》以及很多俄苏文学如托尔斯泰的《复活》,高尔基的“三部曲”等等,我都在小学和初中读过了。这种阅读习惯让我一直保持对文学的热情。

真正与文学创作重逢是在1998年。那一年,我从新闻采编岗位回归教育界,负责柳州市教育局的内部刊物《龙城教育》的工作。这一时期,我很幸运地参与了柳州北部地区“两基”攻坚,把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所有乡镇跑了个遍。

一次,当我来到广西与贵州交界的一个乡时,在这个毗邻我苗族祖母故乡的地方,冥冥之中我好像听到了祖母一声呼唤,整个精神为之一振,我知道我得写点什么了。那以后的几年里,我都在持续构思关于祖母的散文。2013年初夏的一个晚上,《云中故乡来》开笔了,从晚上8时写到次日拂晓,15000多字的初稿终于完成,稿子投给了《青年文学》。十多天后,我接到杂志社的电话,说我的文章将刊发在2013年《青年文学》第七期上。

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自此再也没有离开文学创作的道路。

记者:您做过中学语文教师、记者、编辑,之后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横跨教育、新闻、文学三界,这种复杂的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

韦晓明:1994年以前,我在融水多所中学任过教。教学相长,十年的语文教学岗位,对提升我的文学鉴赏力和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但最重要的还是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给了我精神上的滋养,是他们时刻警醒我,在文学书写上必须保持人的尊严,要有所担当。

而新闻工作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社会这个万花筒,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正义的力量。在四年多的记者生涯中,我采访过企业家、银行家和政府官员,也采访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作为文学艺术的原型,有的已经进入了我的小说作品中,有的则有可能会出现在我未来的小说创作里。

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生活积累越丰富,创作的生命力就越旺盛。我要感谢生活,感谢我曾经拥有的这段复杂而漫长的经历。

记者: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魅力,您作为一位苗族作家,认为苗族的独特气质是什么?

韦晓明:在我看来苗族文化体现的是多种多样、摇曳多姿、充满魅力的。其中最著名的,当是芦笙演奏和跳踩堂舞。芦笙是苗族大迁徙中的“路引”,可以想见,浩浩荡荡的逃亡大军,跟着一支芦笙逶迤而行,那是怎样一个撼人心魄的场景。

可惜的是,在漫长的反抗、奔突、逃亡中,苗族最终失却了自己的文字,也让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多姿多彩的文化,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光辉。说到底,苗族是一个懂得隐忍同时又十分强悍的民族,只要不被逼上绝路,他们都恭俭卑微、退避三舍而不与争。但倘若退无可退,他们势必奋起抗争。

记者:您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挖掘苗族独特气质的?

韦晓明:描写苗族自身文化的壮美独特,是我作为少数民族作家的使命。一个民族所秉持的独特气质,总是会反映在他们的语言和行动上的,也就是该民族与他民族不同的性格特征。我的小说中,对苗族隐忍性格多有描写,《三江红》里的马长斌、《春雷》里的杨子林等等,就是这种性格的代表人物。而在与命运作不懈的抗争方面,《空谷之上》里的董福光就是代表。

记者:您认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情怀与担当是什么?

韦晓明:在写作长篇通讯《变化》时,我曾深入地研究了我的这个族属,从而理解了我们苗族特性中的禀赋与缺陷。对于这个民族的光荣和梦想、衰落与不甘,我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把握,所以我的散文和小说,都直面了讴歌和鞭笞。讴歌这个民族的勤劳聪慧和忍辱负重,鞭笞这个民族的慵懒和自负。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写作者的情怀与担当。

本报记者 韦斯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如何有效做好个人防护?国家卫健委发布9条洪涝灾害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7月11日,强降雨引发广西融江水位暴涨。(新华社发)融水苗族自治县群众在洪水中转移。(新华社发)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据应急管...

融水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