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融水雨卜村见闻

柳州晚报 2020-06-22 11:23 大字

驻村第一书记罗晓琳(中)与驻村工作队员唐丹丹(左)、陆莹莹前往村民家进行走访。村民拿着木耳,与罗晓琳聊与木耳相关的话题,很是开心。贾燕妮(左)认真地教记者如何织苗锦。在卜令屯苗族蜡染传承基地,村民在进行蜡染的其中一道工序——画蜡。村民给记者展示蜡染作品。

记者 覃珩 覃科

6月16日,“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在这里,一根针、一双手、一群人、一件事,绘就了一幅脱贫致富的锦绣画卷。

“你要一只手放在织锦底部,一只手挑针穿线,眼睛看、脑子记、嘴巴数,才知道这条线要从第几个空格中勾出。”融水县“金秀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里,既是村民、绣娘,又是脱贫户的贾燕妮认真地教记者如何织苗锦。

这苗锦不简单,不仅凝聚了千百年来苗家人的智慧,还成为新时代苗家人脱贫致富的“法宝”。

过去,贾燕妮因母亲生重病致贫,去年政府新增公益性岗位,让她在村里找到了工作,顺利脱贫。今年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小哲的带领下,她在基地里开设摊位,专门向游客售卖自己设计、制作的织锦、苗族服装等手工艺品,每个月可增收约2000元。“在家门口就业,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有稳定收入,还能学习织锦工艺,一举三得。”贾燕妮开心地说。

距离雨卜村不远的卜令屯苗族蜡染传承基地,记者发现这里摆满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桂秋设计的蜡染作品。游客还可以在这里现场观看苗族群众织布、画蜡和染布。

雨卜村第一书记罗晓琳告诉记者,雨卜村多为山地,农田较少,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发展“非遗+扶贫”文化旅游产业,并且建立共享旅游开发机制,让村屯与群众共享旅游产业收益。目前,仅龙雨山庄一个龙头旅游企业就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

雨卜村除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几个特别的人,她们是驻村第一书记罗晓琳、驻村工作队员唐丹丹和陆莹莹。由她们组成的“娘子军”是雨卜村最美的风景线,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今年受疫情影响,雨卜村传统旅游产业受到重创,为战“疫”不停步,扶贫“不打烊”,这支“娘子军”走访周围村屯调研、交流学习,决定在村里发展木耳产业,决心改变雨卜村扶贫产业单一化的现状。

“刚开始发动群众时,群众都很担心,一是担心你一个城市里来的小姑娘不懂做事,二是怕发展木耳产业风险太高。”驻村工作队员陆莹莹说。直到她们磨斜了鞋子的后跟,打了无数通动员电话,开了多场群众大会,将木耳产业大棚搭建起来,木耳获得丰收,跟随发展产业的农户开始有了收益,那些担心、害怕、有疑虑的群众才开始逐渐信任“娘子军”,纷纷加入到发展木耳产业的大军中。

就这么一件事,更加坚定了驻村工作队员唐丹丹带领群众脱贫的信心与决心,她告诉记者,她们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努力,通过发展非遗文旅产业、木耳产业等,不断拓宽群众增收途径,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娘子军”的带领下,雨卜村去年整村脱贫出列,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从去年4.2万元增加到5.2万元,带动剩余6户贫困户脱贫,让更多脱贫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谢谢你,以血相救! “蒙面英雄”让龙城更温暖

刘安是截至目前柳州市无偿捐献血液最多的人。(受访者供图)李莉在进行无偿献血。(受访者供图)今报记者韦黎佘玉冰策划:刘山今年...

融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融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