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苗山学子“插”上翱翔的翅膀 融水县民族中学将学校办成少数民族文化家园
首迎东和学生下棋
远山如黛,阳光明媚。
盛夏时节,蓝天白云下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下称“融水民中”)校园静谧美好。早上7点不到,3000多名学生全部到校,不一会儿,琅琅书声此起彼伏。
此时,该校校长首迎东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沿着校园,一路巡视。从2002年8月,他进入融水民中工作以来,如果情况允许,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
十几年时间悄然滑过,融水民中先后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融水民中悄然蜕变,这一切与其掌门人首迎东有着密切关系。
拳拳之心建设苗山
首迎东是一个“新融水人”,小时候跟着父亲从老家河池天峨县来到融水。成长在大苗山的首迎东,看到父亲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这片土地的建设,他也爱上了这片土地。
扶贫先扶智。1991年7月,首迎东从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以后,毅然回到融水从事教育工作。三十而“励”,2002年8月,在从事师培、教研工作11年后,33岁的他主动请缨去到教育一线,进入融水民中担任副校长。因工作出色,两年后他正式“掌舵”,担任校长。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质量的差距,是水平问题,更是态度和标准问题。”新官上任三把火,首迎东的第一把火,从精神立校“烧”起,确立了“芦笙精神”,用刚健精进、真诚至上、坚毅淳厚等精神“烧”掉学校的沉疴。
同时,首迎东非常重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做好“传帮带”工作,尤其注重各学科少数民族骨干教师的培养、提携。担任学校校长已近20年,学校公务再繁忙,首迎东也要抽时间到一线课堂上课,示范、带徒。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3年9月,首迎东接到新任务,以融水民中为核心,开展全县集团化办学。作为融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迎东直面挑战,除了把位于县城的融水县实验中学发展为民中南校区外,2018年初该县和睦镇中学也加入了集团化大家庭,成为民中和睦校区,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他的牵头下,融水民中还与安太乡中学、拱洞乡中学等学校互派轮岗教师,让更多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星星之火照亮未来
融水有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大山曾是他们家园的安全屏障,如今却成了阻隔他们连通外界的障碍。虽然村村通了公路,但依旧山高路险。
更让首迎东焦虑不安的是另一座横亘在人心里的“大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部分群众仍存在着“狗不耕地、女不读书”的落后思想,女童入学率较低。
“做好少数民族人才的教育,就要让每一个适龄少数民族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此,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方面,首迎东做了艰苦探索。他到融水民中后,将学校开办的3年招生一次的少数民族女童班变为一年一招,还专门成立了“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组,有效提高女童班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同时,还为女童班学生改善生活条件。许多爱心单位、组织长期帮扶该校女童班学生,解决其后顾之忧。
浮躁止于宁静,惊雷响于无声。
多年来,许多孩子通过少数民族女童班改变了命运。2018年中考,女童班学生成绩优异,其中两名学生因成绩突出被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录取。“我没想到我会成为一名老师,现在这一切都得益于女童班。”2017年,融水民中2007级女童班学生梁秋兰,从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她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远离了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令首迎东颇感欣慰的是,许多像梁秋兰一样的优秀毕业生,走出大山求学后,又回到融水建设家乡,形成了良性循环。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根据学校85%的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首迎东提出了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办学思路,将学校办成少数民族文化家园,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精神家园。
(周仟仟)
(图片由融水县民族中学提供)
新闻推荐
←杨崛帮村民清理淤泥。↑对村民家后挡土进行加固。7日晚,连续暴雨天气导致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镇上里村村民韦祥海的房屋...
融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融水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