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类扶贫车间促就业

柳州日报 2020-06-04 09:58 大字

日报消息(通讯员廖子渊)截至5月25日,融水苗族自治县认定就业扶贫车间43家,吸纳2221人就业。近年来,该县立足农村劳动力资源多、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妇女及儿童多的特点,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打造“工厂式”“居家式”“种养式”“旅游式”“贸易式”五类扶贫车间,其中,工厂式16家、居家式1家、种养式18家、贸易式5家、旅游式3家,帮助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助推脱贫。

该县发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苗家小镇社区的店面优势,以减免租金等方式,打造“工厂式”扶贫车间,引进从事农产品、手工业、来料加工等生产加工厂,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引进宏欣电子加工厂在苗家小镇设立53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并通过粤桂产业协作,吸纳贫困劳动力82余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实现搬迁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

该县还挖掘地方民族文化内涵,发挥民族手工业、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集群优势,与贫困人口建立承揽关系,吸纳贫困人口进行分散加工,打造“居家式”扶贫车间,实现增收脱贫。帮扶的同练瑶族乡绣花服装店,主要发展民族绣花。贫困户从服装店拿绣花材料带回各自家中,利用农闲或是晚上时间进行加工制作,做成成品后送回服装店,服装店老板负责回收销售。该服装店直接带动就业人数14人。这种灵活的就业方式,既保证田间劳作、照顾老人和小孩外,还有一定的务工收入,保证增收。

以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为依托,通过用工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 “种养式”扶贫车间。扶持的融水县兴玖牲畜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山羊养殖。合作社占地1300平方米,养殖200多只山羊,有23户贫困户参与养殖。

借助新型流通业态,按照“农村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思路,建立特色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提升冷库库容,完善电子信息平台,建设服务站点,推进线上线下结合,打造“一村一品”的“互联网+扶贫”模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打造“贸易式”扶贫车间。帮扶的秋野家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采用“互联网+扶贫红薯创新深加工+贫困户负责种植”模式,创建种植式扶贫车间、网络销售、供货各市场及超市,带动30多户贫困家庭发展红薯产业种植及销售。

同时,利用地方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扶贫产业,通过餐饮、民宿、景区管理等途径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打造“旅游式”扶贫车间。投入粤桂帮扶资金150万元支持“梦呜苗寨”建设苗族文化体验园,开展芦笙舞、闹鱼、烧鱼、斗马等系列旅游项目。其中,大型实景剧《苗魅》使用的苗族吊脚楼是从贫困山区苗族村寨搬迁出的整栋木质房子,演员除是景区工作人员外,还有随房子搬迁入景区的苗族同胞,解决150多人就业。贫困户通过参与景区维护、保洁、管理等工作获得工资收入。同时,在景区微田园中为游客展示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晚上参加民俗表演,赚取演出费。

新闻推荐

融水:打造五类扶贫车间促就业

本报融水讯5月25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苗家小镇宏欣电子加工厂,82名工人在加工电子产品。该县发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融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水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