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行走的记录者 白先强痴迷民俗文化 旅游期间拍摄了数万张风土人情照片
白先强▲少数民族“开脸”风俗。▲“三月三”抢花炮。▲贵州岜沙苗寨村民用镰刀剃头。▲融水县洞头镇苗族小姑娘。▲白先强(左一)在融水县雨卜村。▲龙胜县红瑶晒衣节篝火晚会。
记者 韦安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传统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白先强。十余年间,他自费到少数民族聚集区游览民俗风情,拍摄了数万张记录风土人情的珍贵照片。
A
在行走中了解民俗文化
“我就是喜欢民俗文化,非常感兴趣。”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事让白先强着迷,那一定是到民俗风情区旅游和拍照。一说起旅游,他就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59岁的白先强一直从事销售工作,因工作原因,他需要经常外出跑业务,这给了他不断外出增长见识的机会。十余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一些爱好民俗文化的朋友,便相约一起去融水苗族自治县游玩。
“我清楚记得,那是春节期间,融水那边的苗寨过坡会节。”白先强说,坡会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至十七,人们聚集在一起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得知节日的消息后,白先强就约上好友出发了。
过节期间,白先强不仅看到了少数民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吹芦笙、跳踩堂舞、斗马等传统民俗活动也轮番上演,喜庆又热闹的场景一下子就将他吸引住了。“这些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场景在城市里很难看到,以前我很少接触,希望能有更多的了解。”白先强说。
十余年间,他相继去过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等地,以及贵州岜沙苗寨等,有些地方甚至一年会去多次。用白先强的话来说,自己进入了一种“中毒”状态。
“龙胜红瑶长发村有世代相传的蓄发和梳妆发型习俗,贵州岜沙苗寨的居民至今还保留用镰刀剃头的传统。不同少数民族有不同的风情,我都想抽空去看看。”白先强说,因长期旅游,少数民族生动活鲜的生活场景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从风土人情到婚丧嫁娶,从手工技艺到饮食文化,从农耕工具到农作物种植,他都能如数家珍。
B
做民俗文化的记录者
为了能让这些民俗文化被更多人所了解,这些年白先强在旅游的同时,还努力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切。
“现在一些民俗文化正在慢慢消逝,相片则可以记录很多珍贵的少数民族仪式、民俗、文化遗迹和奇风异俗,有许多内容都是罕为人知的。”白先强说,为了更好地拍摄民俗文化,他通常会在过节前一两天就去到村寨,通过与当地长老聊天,获悉村寨节日期间详细的日程安排,从而找到最好的点位进行拍照。对于村寨一些失传的独特文化,他也会邀请当地居民重新还原,并用相机记录下来。
与去城市景区旅游不一样,少数民族聚集区基本都在山里,道路崎岖,有些地方车辆难以进入,只能靠双脚跋山涉水、艰难前行,常常要耗费数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但白先强从不觉得辛苦。为了真实记录三江花炮节的场景,他曾连着4年在同一天驱车前往三江进行拍摄。“花炮节隆重的场面及花炮的轰鸣,把侗族人民奋勇争先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一定要拍好,希望能让大家一看到照片就有想去亲自了解的冲动。”白先强说。
如今,白先强旅游期间拍摄的这些民俗文化照片,经常被选用刊登在国内的各大报刊上,并屡屡获奖,对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白先强说,未来他还要去各地旅游,摆弄心爱的相机,跋山涉水完成自己对民俗文化艺术的追求,“这也许是文化情结使然吧。”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征集令】
退休后云游四海的您,把您走过、看过、感悟过的风景告诉我们,分享给大家吧。欢迎您把自己的旅游故事告诉我们,把您拍的美人美景分享给读者。
可拨打雅致热线0772-2807151,或者加18978029191微信。
新闻推荐
11月22日,“粤桂携手奔小康”湛江-柳州扶贫协作“粤菜师傅”融水苗族自治县培训班在融水县城北易地扶贫搬迁点双龙沟苗美社...
融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融水苗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