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就业有活干 脱贫致富有希望

柳州日报 2019-11-20 09:51 大字

王武与同伴工作的地方——位于柳东新区的盘古棚户区改造项目。融水县聚农劳务专业合作社的工人走进工地开始工作,向他们的幸福生活前进。王武和同伴在对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分工、安排。融水县聚农劳务专业合作社的工人在施工现场工作。王武与同伴在讨论问题。王武从宿舍去工地。工作之余,融水县聚农劳务专业合作社的工人在宿舍下棋娱乐。王武与同伴在工作之余弹吉他、唱歌。

故事背景:今年6月中旬,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高武村的融水县聚农劳务专业合作社的第一批20名务工人员进入柳东新区盘古棚户区改造项目建筑工地工作。时隔5个月,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实现了“走得出、稳得住、有活干、有钱赚”的美好愿景呢?

本期主角:高武村务工人员。

出场人物:石奖(外出务工贫困户)、王寿(外出务工人员)、王武(融水县聚农劳务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李杰(驻村第一书记)、钟小文(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商务经理)。

“现在工作总算是稳定下来了,我也迎来了第一个宝宝,双喜临门。”11月12日,来自高武村的贫困户石奖开心地说。石奖是融水县聚农劳务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组织来柳务工的第一批20名务工人员之一,目前在盘古棚户区改造项目做建筑工人。

2006年,石奖初中毕业后,家里生活艰难。他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先后做过焊工、木工、搬运工。谈起长期外出务工与做重苦力活的经历,他面对记者陌生的面孔,显得有些腼腆与不安。

提起自己的新工作和生活,石奖才慢慢放松了心情,开始侃侃而谈:“在这里工作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月工资最低也能拿到4000元。”石奖说,目前妻子在鱼峰区打工和租住,因为工作稳定、收入稳定,他把母亲也接过来一起生活。每天工作结束后,他就会踏上回家的路。虽然从位于雒容的工地到位于鱼峰区的家路途不近,但市区交通发达,来回很方便。一家人每天在一起,其乐融融。如今,石奖开始和妻子计划未来的生活,以及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人年均纯收入达3700元就算脱贫。石奖的家庭有4口人,就算只有一个劳动力,他每月赚4000元,坚持做4个月,就可带动全家脱贫了。”高武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杰说,劳务输出由“松散型”向“组织型”转变,就是为了帮助贫困户实现高质量就业,走得出去。

走得出去,那能否稳得住?记者发现,高武村的这些务工人员在用人单位——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五局)中都是“有身份”的人。因为中建五局不仅与他们签订了劳务合同,还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进行了身份备份。

“这点很重要。因为过去我们都是与包工头做口头协议,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常常出现工资被拖欠、找不到包工头要钱、被雇主拒之门外的情况。”融水县聚农劳务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王武说。几年前,有一次他们的工资被拖欠,去找包工头时发现他早已不见踪影,随后他们去找用人单位,由于没在该单位进行身份备份,该单位以他们不是本单位员工为由拒绝支付薪资。

“我们找到相关部门出面协调,但最后又因为各种原因迟迟得不到解决,那时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回忆起当年打工的辛酸苦辣,王武忍不住连连叹气。此次中建五局给了他们“身份”,犹如定心丸,让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无后顾之忧。

记者从他们的工资单上看到,中建五局严格执行务工人员工资的“双管理”制度,每一名务工人员的工资何时发放、实发多少,每一笔账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并且必须经过合作社、中建五局相关负责人的双重审核与签字认可。

独在异乡为异客。工作一段时间后,务工人员很难适应工地食堂的饭菜,最后都选择点快餐与自煮的方式解决吃饭问题,这导致他们的生活开支变大。中建五局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发放一笔生活费,以解燃眉之急,同时也要求食堂作出调整。“很暖心!”王武说,如果不是特事特办,这笔钱要经过很多程序,花费很多时间。说起目前的饭菜口味,务工人员王寿非常高兴,说领导关心、师傅用心,现在他们吃得开心。

“管理规范化,就是要从根本上保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从生活、工作的细节入手解决问题,就是想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稳得住、留得住人。”中建五局商务经理钟小文说,将心比心,做好服务,务工人员就会更加努力工作。

据了解,目前盘古棚户区改造项目工程已进入尾声,未出现安全、质量问题。在工地现场,记者发现高武村务工人员基本从事的都是焊工与木工活。“中建五局实行生产奖励机制,务工人员都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因此,他们的积极性很高。经过岗前培训,新手也不用担心赚不到钱,熟练工每月可赚7000多元。”王武说,因此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高武村的务工人员现在已经增加到32人。

“合作社其实就是一个平台,它主要的意义在于给贫困人口一个就业的机会、一次改变人生的机遇,用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李杰说,下一步还会积极对接市里的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到高武村收集、整理有意愿外出务工贫困户的信息与需求,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求职,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王武与工友们一起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在布置简单的宿舍里弹起了吉他,唱起了歌:“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歌声飘荡,他们坚定了奋力打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生活可期,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覃珩 覃科 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高山种菜闯富路 记融水苗族自治县和平村支书赵继锋

2011年7月,赵继锋当选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瑶族乡和平村村委会主任开始,就谋划带领群众发展高山蔬菜种植,收入可观。这几年担...

融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水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