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考试的青年

柳州日报 2019-10-21 10:23 大字

罗龙村里的陶氏忠烈纪念碑陶保桓陶保桓故居前的纪念碑

1933年秋天,炎炎暑热还未完全消退,一名叫陶保康的融县青年惴惴不安地走进了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现广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广西师专”)的入学考试考场。他尽管看上去意气风发、信心十足,但内心的不安仍通过其脸上紧张的神情流露出来……

原来,让他一直感到不安的,并不是试题的难度,而是那张作为考试必备资格的高中毕业证。翻开这份毕业证,上面赫然写着一个没人认识的名字——“陶保桓”。虽然这个名字没人听过,但认识陶保康的人很容易便由此联想到另外一个相近的名字——“陶保恒”。

没错,这份毕业证正是陶保恒的!此前,陶保康为了取得考试资格,便在“恒”字上轻轻加上几笔,使“陶保恒”变成了“陶保桓”。然后,他拿着篡改后的高中毕业证蒙混过了资格审查关。因此,当陶保康以“陶保桓”的身份进入考场时,他心里在反复思忖着:学校会不会发现自己冒名参加考试的猫腻,一旦被发现又该如何脱身?

而此时,考场外的陶保恒同样悬着一颗紧张的心。陶保恒究竟是何许人?他们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呢?

1陶门忠烈

清澈澄碧的融江,犹如一条黛色的彩带,顺流蜿蜒而来。在融江下游离城10多千米处,融江形成一个河床开阔、近似半岛的河湾,江西岸陡岩峭壁,东岸则是茂盛的树林,密林间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屯,优美的风景吸引各地客人前来休闲游览。

2019年5月29日下午,寻访组来到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罗龙村,这里便是陶保恒和陶保康的老家。村支书陶保亮介绍,这一带以陶姓为主,他们于明末时期从湖南武冈搬至此处,由于受到河湾地形的影响,居住环境较为闭塞,一直以来对外联系以水路为主。尽管如此,生活在此的陶氏族人历来勤学苦读,思想进步,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陶氏族人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涌现出10多位革命者,可谓“陶门忠烈”。

其中,陶保恒便是最早外出求学接受新思想的人员之一,后来他迅速投入到革命浪潮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积极贡献。陶保亮进一步介绍,1908年,陶保恒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6年考入融县县立初级中学,在校加入“融县革命青年社”,参加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游行示威,宣传抵制日货活动。后考入广西第二高级中学,毕业后在融县盘安区小学任校长。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家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陶保恒和路伟良(又名杨江)、梁林、路璋、路璠、莫一凡等一批融县同乡知识青年,决心到桂林继续求学深造,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1932年,陶保恒考入桂林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师专毕业后,在融县县立初级中学任班导师,亲自主编出版油印《融县抗日三日刊》,宣传联苏反蒋,报道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新闻,秘密印发《共产党宣言》。

1936年秋末,陶保恒参加融县“反法西斯同盟会”,并于第二年入党。此后,他到武鸣、龙州、怀集、南宁等地任教,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会和抗日同盟会,成立党支部。1942年“七九”事件发生,他是被搜捕对象,隐蔽在河池、柳城中学任教。1944年他与陶三公等人,在融水镇下廊街口,开设一间文具店,建立秘密联络站。柳州沦陷后,中共桂林文化支部和柳州日报社疏散到融水,在罗龙组成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他任工委委员。当年12月党派他带领6位同志,到南区民众武装何平部工作,任政治部主任,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1947年冬,陶保恒在贵州榕江禹旬乡进行莫御的统战工作时,肺病复发,经护送返家,为避开国民党追捕,隐藏在山中治疗,病情好转,继续革命活动。1949年10月,任柳北总队司令部秘书科长。解放后,任融县人民政府民法科长,柳州师范、南宁师范学校校长。1957年9月,调广西民族学院任预科部主任、语文系系主任兼校党委委员,自治区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并获南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

2年少有志

“陶保康是在陶保恒的引导启发下去考广西师专的。”陶保亮介绍,陶保恒还是陶保康的堂兄,1933年,陶保恒已是该校二年级学生,但他仍冒着风险篡改毕业证来帮助陶保康报考广西师专,“背后不仅有血缘关系的考虑,最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正处于迷茫期的陶保康迫切需要一个实现理想的新舞台。”

这还得从陶保康的成长经历讲起。

1910 年10月17日,陶保康出生在罗龙村高沙屯的一间矮小泥房里,他的父亲叫陶汉兴,母亲为谢氏。陶保康11岁时,父亲在御盗劫寨时牺牲了,长兄陶保盈在陶保康14岁时不幸夭亡,次年尾姐姐因病无钱医治而死去,只剩下他和弟弟陶保宁依靠母亲艰难度日,家庭贫寒孤苦至极。

陶保康出生前后,正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甚嚣尘上的时候,因而他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处在动荡和贫困中。父亲陶汉兴是个倾向改良主义的农民,陶保康小时候便爱听太平天国和孙中山的革命故事,听时感到津津有味,听后又常常学着复述,还讲得有声有色,妇孺老幼都喜欢听他讲故事。而且陶保康生性颖悟聪明,口才极佳,和同辈儿童做游戏时,大家都爱听他指挥。夏天,他和小伙伴去游水、钓鱼、钓青蛙,成为同辈儿童中的领头人。

1921年,11岁的陶保康刚开始在乡村读私塾。但因连年匪乱,都不能得到整年读书,或是上半年跟母亲(父亲武装御盗种田)跑到有山岩的地方躲避,或是因匪乱稍平静些到私塾里读书。1925年由于滩底村组织自卫武装,后扩大到联合东华、水东沿河一带农村,适龄儿童便能继续读书。1926年,县立北帝楼小学(即融县县立小学)成立,陶保康考入继续读书。

在校读书时,陶保康常常忧虑着家里不能继续供他读书,因而十分珍惜学习时光刻苦用功,勤奋钻研,以猎取丰富的知识,每次考试都取得优异成绩。这个时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震动到了融县(今融安、融水两县),许多知识青年闻风而起,卷入这股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陶保康参加了当时由张胆、莫大在融县组织的“革命青年社”示威游行队伍,积极宣传抵制劣货,振臂高呼“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分子”的口号。在这股洪流中,陶保康工作很出色,很快成为青年学生运动中的骨干。

1928年春,陶保康小学毕业后考入了桂林第三中学。入学后,陶保康认真读书,广交好友,结识了一些自命不凡的“才子”,自己也感到颇有抱负,总是满腔热情,希望学以致用,立志要为国家做大事,开始接受“教育救国”的思想。1931年春,陶保康在桂林初中毕业,由于贫困无力升学,便回到融县浮石小学教书,次年秋季,应那些“才子”之约,又转到北帝楼县立小学教书。

那时,陶保康对陶行知的教育救国论颇感兴趣,并把晓庄师范、晓庄小学的教育方法搬过采用,希望在教育事业上有所贡献。陶保康在教学上认真负责,与师生平等相待,亲自带领学生开荒种菜,挑粪、淋水什么都干,很受校内师生的敬佩。但是,他在县立小学两年的教学结果,收效甚微,教育救国论不能从根本上救个人,更不能救国家和改造旧社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片国土沦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将不国,何以家为?”22岁的陶保康一度感到苦恼、彷徨,个人往何处去,国家往何处去?

3改名深造

就在陶保康感到失望困惑的时候,1933年秋,广西师专开始招收第二届新生。

当时,有不少缙绅阔少攻击广西师专是流氓学校,但陶保康在与陶保恒交谈中得知,这所学校拥有新型进步思想,且向一切无力升学而又渴望进步的知识青年招手,能使他们更好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于是,陶保康产生了进该校探求新知识、寻找个人与民族出路的想法,他毅然丢掉小学教师的饭碗,决心报考广西师专。但这所专科学校招生对象较严格,要求具有高中毕业学历或者是做了三年以上的教师方能报考,那时候陶保康既没有读过高中,又没有做过三年教师的资历,这该如何是好?

陶保康找到陶保恒商量,两人很快想了个巧办法,即借陶保恒的毕业证书去报考,将保恒的“恒”字改为“桓”字,因而便上演了文章开头的情景。陶保康在纠结中顺利结束考试,由于他平时勤奋好学,学识较深,结果一考便中。

就这样,陶保康进入了广西师专读书。此后,他便一直叫陶保桓,被历史和人民所铭记。

而广西师专会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陶保桓费尽周折考上这所学校,学校的一切会如他所憧憬的那样吗?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17.7℃!龙城昨日凌晨出现近4个月来最低温 最低温或继续降至14℃左右

降雨+持续冷空气补充,10月14日凌晨,柳州市区的最低气温降至今年6月中旬以来的最低值——17.7℃!预计未来几天,气温还会继续下...

融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水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