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查 非遗传承者,如何在市场中坚守与前行?

南国今报 2019-08-03 17:48 大字

周锡生在指导学生表演彩调。今报通讯员沈宗 摄 李伊园身着苗族服装在英国推荐苗绣。 今报通讯员 李宣 摄

今报记者黎静

这个夏天,北京德云社在班主郭德纲带领下,兵分几路到全国商演。满坑满谷表演的现场,让人看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声的繁荣。

那么,柳州非遗传承团队和传承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这些守艺人能否享受到传承带来的经济效益?他们对传承有怎样的说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生存之道

能否适应市场需求

8月1日,正值炎夏,李伊园刚从尼泊尔旅游回国。

作为苗族刺绣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异国他乡的旅游空隙,她仍抽出时间参观当地手工羊绒生产基地,体验了莎莉服饰。

“这是‘职业病’,我喜欢旅游,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参观当地的特色手工制品,为我的苗绣寻找灵感。”李伊园说,苗族女人爱唱歌也爱绣花,苗绣几乎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为了传承苗绣,2014年李伊园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专门成立了彩云苗艺品牌,发展苗绣工艺事业。

2017年12月,李伊园前往英国伦敦参加了“传承匠心·百年绣梦”——第五次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主题活动。作为一位来自大山里的苗族绣娘,她从小耳濡目染,跟外婆和妈妈学会了这门心灵手巧的手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手艺也在渐渐地流失。但在大山之外,走上国际舞台,她看到了苗族绣艺大放光彩。

回到融水后,李伊园加大了苗绣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力度,让苗绣制品融入现代元素。目前,彩云苗艺品牌已涉及包包、鞋子、服饰、裙子、玩具等生产。彩云苗艺也有固定绣工10人,随着订单不断多,还可以委托参加培训的贫困绣娘帮忙,增加她们的收入。

同样,平山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陶业朝,因为传唱山歌,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

唱了20多年的山歌,陶业朝在广西已小有名气。以前唱山歌是他的最大爱好,并没想过要通过山歌赚钱,随着名气增加,一些商家开业、展示会等商业活动都会找到他,希望他组织山歌队表演助兴。今年夏天,他们师徒在鹿寨县中渡镇长驻,推出民俗山歌节表演。

陶业朝说,山歌并没固定的台词,全凭山歌手即兴表演,因而山歌手需要随时看报看电视,了解时事政治,“不学习,对歌就胜不了”。谈到山歌的发展,他认为唱山歌虽然有一份收入,但仅仅能糊口,离致富仍有一段距离。他希望有更专业的经纪人出现,带领山歌手们参与更多商业演出。

据了解,因为最大可能地接触市场、适应市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似玉等人,都通过执守手艺,获得了经济收益;而有些则仅仅是爱好,还需要投入金钱才能守护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生存之惑

传承项目赚不到钱

作为非遗传承人,谈到非遗传承的难处,各有不同说法。

7月16日晚,第2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佩花晚会在上海市金山区举行。来自广西柳城的8岁女孩韦寅洁、9岁男孩黄嘉善表演的彩调《王三打鸟》片段“四门摘花”,获得两朵“银花”。

柳城县彩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锡生介绍,柳城彩调摘获“银花”奖,既是对柳城彩调非遗文化的弘扬,也是对彩调小传人的莫大鼓舞。

周锡生2012年退休,凭着不能让柳城彩调绝迹的信念,他出钱出力成立了柳城县老还童彩调剧团,后来还把彩调剧团“唱”进柳城实验小学,分文不取传授给学生。正是经过他的严格训练,该小学学生韦寅洁、黄嘉善才技艺传承出色,斩获“银花”奖。

事实上,推广柳城彩调,需要购买衣服、乐器,没有专门经费,只能自掏腰包。至今,周锡生已自费投入14万多元用于柳城彩调的培训推广。对于一个依靠退休金生活的人来说,不是因为热爱不会坚持到现在。如今,柳城彩调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今年暑假报名参加学习柳城彩调的学生日渐增多,但受限于人手和年纪问题,他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周锡生希望能有更多成年人加入柳城彩调,共同推动“旅游+柳城彩调”项目的展开,让传承彩调的人有收入,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唱彩调。

高沙锣鼓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林万文,是高沙锣鼓的第四代传承人,他遇到与周锡生一样的传承困境。

高沙锣鼓因流传于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西鹅村高沙屯而得名,高沙锣鼓以鼓为主,配以大锣、大镲、腕锣、碰铃等乐器,采用拟声、状形、传情、达意、描事等手法来反映生活,既表现出远古的深沉文雅,又反映现实的欢快热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高沙锣鼓有一个致命缺点,打法简单,表演时间短,不适合大型表演场面。为数不多的一场商演就是桂柳路某楼盘的开盘庆典,邀请了高沙锣鼓队前去表演,为了拉长表演时间,只能分成10段,一段段地打,间隙穿插其他的表演。

如今,高沙锣鼓在西鹅小学成立培训基地,传承人林万文在今年暑假,除了上课教授小朋友高沙锣鼓的打法外,开始在与第五代传承人做交接工作。

部门措施

传承靠政策也靠“造血”

据介绍,柳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18人中,其中国家级6人、自治区级83人、市级229人。怎么样才能让非遗传承人凭着手艺享受到应得的经济效益,站着把守艺钱赚了?

记者从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柳州于2005年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继出台《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管理暂行办法》《柳州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从政策上推动柳州非遗传承。

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他们对传承和坚守也有自己的看法。

林万文参加了今年6月的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他十分珍惜一年一次的聚会。他说,传承需要有人去传才能广而告之,对于一些影响力弱的非遗项目来说,更需要搭建众多的传承平台来推广。

为了推广柳州非遗文化,当地每年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壮族三月三等节庆及民族节日,举办传统工艺展示交流活动。同时,也会组织部分非遗项目参加国内会展,向外提升柳州非遗传承人和项目的知名度。

柳州非遗项目侗苗瑶服饰、三江农民画、苗族亮布制作、蜡染技艺等列入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名录中。周锡生表示,为了更好推广这些非遗文化,搭建走进学校培训平台很重要,从娃娃抓起,尽可能让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承非遗文化。

目前非遗传承人的传习补助经费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2万元/年,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是5000元/年,市级非遗传承人是2000元/年。因为非遗传承人受地域、经济等条件制约,补助标准并不能很好起到扶持作用,一些非遗传承人享受不到守艺而带来的经济收益。

对此,已拥有自己非遗文化品牌的李伊园认为,要推广非遗文化传承,需要加强非遗传承人“造血”功能。她在县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苗绣苗锦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按照“公司+基地+民间手艺人”运营模式,培训绣娘,开发苗服文化订单产业。

不过,目前仍有非遗传承人因守艺而未能享受到应有效益,也许有些人会放弃,有些非遗项目会失传,但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保护,柳州市各职能部门仍在努力着。据了解,柳州市搭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建设,将传承基地设立在传承人家中、旅游景点、文化商业地带、学校、家庭手工作坊、村屯文化站、专业剧团等地方,给非遗传承人“造血”提升经济收益,让更多的非遗文化能世代传承。

新闻推荐

帮留守儿童家庭解除后顾之忧

图为暑期回村大学生在辅导孩子们。“8天了,我仔来这里8天了,我再也不担心他整天捧着手机玩了!”7月29日下午5时,在融水苗族自...

融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融水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