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民生之利 解民生之忧

柳州日报 2019-05-14 10:00 大字

位于大苗山深处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龙培村,村民展示刚打捞上来的螺蛳。目前养殖螺蛳已经成为大山里的扶贫产业。

本报记者

黎寒池摄

(上接一版)

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建设12216套、基本建成7047套,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入住32030套,2018年柳州市超额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医改便民惠民效果明显,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增强,妇幼健康指标稳步提升,2018年柳州市疾病预防、卫生应急取得新成效……2018年“民生红利”频频开花结果。

找准“支点”,撬动贫困顽石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若将阿基米德这句豪言壮语放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同样铿锵有力。在根除致贫“老大难”问题时,柳州市便找准了发力的“支点”,将“输入力”放大,给出成倍的“输出力”。

2018年,全市开展“解剖麻雀”式的分析研究,根据各地特点、优势制定脱贫摘帽计划。例如,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进行油茶品改,扩大至6.9万亩;在融安县发展金桔产业,全县种植面积达14.7万亩;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推动危旧房改造工作,完成危房改造4.1万户,解决17.13万名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需求……有了“专属”精准发力点,呈现的就是多点开花的局面——2018年中国茶业科技年会在三江县召开,而融水县则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定为农村危房加固改造试点项目县……

除了因地制宜,还需要统领全局。为此,结合中国西部工业重镇的特点,柳州市把握住了螺蛳粉这个“乡愁”,在全市范围内以工业化思维推进螺蛳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国家级螺蛳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不断延伸柳州螺蛳粉产业链,通过二产带动一产和三产,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贫困地区发展订单生产,带动435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结合 “柳州制造”“柳州味道”探索出一条推动“造血扶贫”的扶贫新路径,找到了一个统筹全市扶贫工作的“新支点”。

找准“支点”,精准发力。但单凭一己之力,过于单薄,所以柳州市不断凝聚脱贫攻坚的合力,与广东省湛江市签订了《湛江市-柳州市“携手奔小康”扶贫协作协议》,2018年共引导广东14个企业到柳州市开展扶贫工作,实际投资额达1.88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已达成就业意向1729人。在市区内,持续推进“百企扶百村”等社会帮扶活动,动员民营企业、商会组织、社会团体、爱心人士参与到脱贫事业中来,目前全市348个贫困村实现了民营企业帮扶“全覆盖”,引进资金557.9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51个。

以本土特色、地方优势为“支点”,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正是柳州市在“十三五”规划初期至今不断探索前进中挖掘出的“脱贫杠杆”原理,想方设法增加“输出力”,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更多的百姓谋求幸福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文鑫豪

新闻推荐

柳州投入4.2亿元提升少数民族村寨火灾防控能力

本报讯据《南国今报》报道,2018年,柳州市政府将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提升改造项目列入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之首,预计3年投入4.2...

融水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