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春风 代代相传

广西日报 2019-03-08 08:30 大字

李伊园(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袁莺

3月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层峦叠嶂,雨雾迷蒙。记者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走进了元宝山下的苗族刺绣传承展示馆。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水苗族刺绣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伊园。

推门而入,一件古朴的苗衣印入眼帘,苗衣后一张长长的木桌旁,李伊园和她的姐妹们正穿针引线,在嬉笑闲谈中忙碌着。李伊园手上石榴花绣片已近完工,蓝色的根茎向上生长,盛开的花点缀左右,这块绣片是背带盖上的一角;龙美荣绣着的鸳鸯,是苗衣的裙边,还有几位绣着蝴蝶、荷花,是准备用于文创产品开发的。

李伊园是土生土长的苗家人,六七岁就在木楼里的火塘边,拿起了小小的绣花针,跟着妈妈、外婆学起了绣花。而在更早的时候,她就是在妈妈坚强的腰背上,在外婆一针一线绣就的花背带里,感受温暖、观察世界的。李伊园至今还保留着外婆亲手绣的那张背带盖。经过岁月的沉淀,植物染就的丝线有些许的褪色,背带盖呈现出一种古朴而生动的韵味。李伊园的外婆并不识字,她希望儿女子孙能好好学习有一番出息,特意请人剪了“我爱祖国”“永远健康”8个字,绣在了这条背带上。2016年,李伊园凭借刺绣作品《苗族绣画——祖国春颂》荣获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苗绣,以前是苗家山乡村寨里,每一个女人在农闲时天天要做的女红。长辈和晚辈坐在一起,一边闲话家常,一边将平凡的世俗生活、听说的神话故事、古老的迁徙文化,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生活的希望绣进了手中的方寸天地里。

与早已名扬海外的精致雅洁的中国四大名绣不同,神秘、朴拙的苗绣一直深藏不露,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以及人们娱乐生活的多元化,传承和学习繁复耗时的苗绣的人越来越少。

热爱苗绣和苗家文化的李伊园不忍手工艺断层。1998年,从小就埋藏的苗绣种子在李伊园23岁的心中开始生长,几经思考,她放弃了旅游开发公司的工作,着手成立苗族手工刺绣厂,一年后在融水爱民街开了一家小店面。然而,受机绣的冲击,加之经营不善,公司几年就倒闭了。后来,国家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苗族的刺绣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辗转多年,几经历练,李伊园念念不忘初心,及至2014年,成立了有关苗绣的公司,举办各种刺绣和织锦培训班,培养苗族刺绣、织锦制作技艺接班人,致力于推广和经营苗绣、苗锦以及苗族服饰。

2015年,李伊园组织4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成立“苗绣爱心妈妈”,发起护航苗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通过义卖苗族刺绣,资助留守儿童超过150人。

2017年12月,李伊园代表苗族绣娘,在英国登上了“传承匠心·百年绣梦”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展示的T台,现场演绎传承千年的刺绣技艺。时隔一年多,李伊园依然对活动现场的情况历历在目,她说,“当时参加活动的中方领导人与我们绣娘亲切握手合影,说活动形式很好,通过刺绣让绣娘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2018年,是李伊园最为忙碌的一年:“柳州非遗学堂”融水分学堂挂牌,赴北京深造学习,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参加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和中越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开启“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刺绣培训,吸纳60余家农户长期供货……

“随着融水民族旅游的发展,手工苗绣产品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特色旅游商品,为苗绣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平台。”李伊园说。

这间融水苗族刺绣传承展示馆、苗锦文化中心,正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17年5月揭牌营业的,是融水第一个苗绣、苗锦文化基地。作为融水苗族刺绣传承人,李伊园一边收藏展示和传承苗绣、苗锦、苗族服饰等传统手工艺产品,一边致力于传统苗绣产品的再开发,通过创新设计,将传统苗绣、苗锦应用到服装设计、配饰设计、装饰品摆件上,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银饰盘发、身着苗衣的“达配”芭比,是传承馆上个月最新设计的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受欢迎。

十指春风,代代相传。苗家绣娘们用一双巧手,传承保留民族文化的图样,也用一针一线重新构建属于这个时代的演化,让神秘的苗绣从内容到形式,从一根根丝线到整个精气神儿,获得新的生长。

新闻推荐

扎根苗寨 带富村民

杨宁脸上洋溢着创业成功的喜悦。廖子渊文/图9年前,一名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毅然回到老家——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

融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融水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