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青年营常办常新,百名东盟青年官员重返广西 共筑友谊桥 共谋新发展

广西日报 2018-12-05 08:31 大字

中国-东盟青年营营友实地走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本报记者 胡铁军/摄

本报记者胡铁军林涌泉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离别时分,合唱这首《茉莉花》,有人不禁热泪盈眶,久久拥抱不愿分开。

11月12日至18日,102名东盟国家青年官员重返广西,重回母校——中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他们组成2018中国-东盟青年营,走进广西的高校、企业、农村,与当地师生、工人、农民座谈交流,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共同探讨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往来,共谋新发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党委书记廖长友说,一批批学员学成回国后,如今都已成为本国栋梁之才,如柬埔寨教育、青年与体育部特本克蒙省办公厅主任安森霸,泰国亚洲学者学院研究生部管理副院长潘丽等。他们徜徉阔别多年的校园,看到曾经的宿舍、教室,拜谒当年亲切的老师,触景生情,感慨颇深。

印尼的林美珠是第三次参加中国-东盟青年营活动了。她说青年营的老师对待来自东盟各国的团员,就像家长对孩子一样好。有一次她身边的学员出现食物过敏,半夜上吐下泻,陷入昏迷,老师立刻将学员送到医院抢救,整夜未眠陪护,一直守到学员醒过来。

来自菲律宾的赛罗难忘第一天到青年营的场景,他见到各个国家的团员们都很开心、激动还有点紧张。“我们对彼此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简单的两个字‘你好’。一句简单的‘你好’就搭建起了我们之间的友谊之桥,消除了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隔阂。”赛罗说,12年前因参加培训项目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学的中文仍没有忘记,如今再次说起“你好”“谢谢”“再见”等日常用语时,感觉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杨秋凤是柬埔寨外交部的一位副处长,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在中国读书期间认识了后来的丈夫,现在已生育了两个女儿。为了提升能力,两人又申请了奖学金,重新回到中国攻读研究生。

活动期间,青年营营友们参观了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上汽通用五菱宝骏汽车城、柳州富仕云商产业园等地,还走访了南宁市坛板坡村、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深入了解广西多方面的发展。不少东盟青年官员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即将迎来60华诞的广西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到贫困户有新房子住,有工作,我非常感动。”柬埔寨教育青年体育部副国务秘书林美丽说,柬埔寨以及东盟各国都还有许多贫困地区,扶贫是一项共同的难题和事业,东盟各国应加强在扶贫领域的合作,而中国的扶贫经验值得借鉴。

关于在广西的见闻感想,每一位东盟营友都有说不完的话,老友粉、螺蛳粉、油茶等美食,融水少数民族的芦笙、竹竿舞、琳琅满目的头饰以及艳丽的服装,这些都让他们耳目一新。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其乐融融,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令东盟友人非常赞赏。青年营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但他们在广西短短一周的相处,就已互相成为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他们都希望中国-东盟青年营能继续办下去,期待常办常新。

“我们很欣赏中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希望本届青年营能在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缅甸青年乔明说。

来自老挝的杨攀表示,青年营活动有助于增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谊,促进相互了解与互信。青年营活动已成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学员之间交流互信的媒介。曾经参加过青年营的学员现在在各自国家担任重要职位,也为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往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越南外交学院学生阮氏翠认为,青年营活动加深了各国青年的相互了解,希望中国能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增强中国和东盟国家青年之间的友谊。来自文莱的伊珍婷说,东盟和中国合作有利于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闻链接】

中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成立16年来,充分发挥其在中国-东盟青年交往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成功举办了52期东盟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东盟10国青年干部2000多人。本次2018中国-东盟青年营的全部成员,都是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的东盟青年官员。

新闻推荐

“青年党员突击队”展风采

11月27日,冬日暖阳。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广西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机器轰鸣声中,车辆在大坝周围来回穿梭...

融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融水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